中國女性的生育之痛:從「一胎化」到「催生」的兩代母女對話

大批北京民眾與遊客穿著漢服湧入天壇。(美聯社)

「她一直嘗試(生兒子),試到不太能生為止,一直到40多歲吧,都還在嘗試。」90年代出生自中國南方城鎮的Rebecca,在視訊另一頭說起了母親——在一胎化政策之下,母親這輩子從來沒有節過育、也打掉難以計數的女胎,就為了生下那「一個」兒子。

計劃生育的時代,一個母親的身體所承載的結構暴力,可能是反覆墮胎、偷偷超生但求一子,也可能是「一胎上環,二胎絕育」。

「我現在回看覺得真是一種很系統的暴力,直接讓女性上節育環,然後停留那麼久。」林果說起母親Y被強制節育的經驗,顯得有些情緒波動。

從1979年到2015年,中國實行了長達36年的一胎化政策。根據官方統計,這段期間共有約3.2億中國女性子宮內被置入節育器,1.07億女性進行輸卵管結紮手術,這段經歷深深影響著幾代中國女性的人生。

獨生與超生

「我生孩子是90年代末的事了。」Y出生在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的70年代,在成為母親以前,她看見周遭的親友因此被迫墮胎、送養孩子以及上環。當這些「大家都在做的事」在她身上發生時,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它其實就一個,很小的一個金屬、那種圓的。」生下林果5個月後,Y的家人怕她再次懷孕,讓她去做檢查。「那時候不理解、懵懵懂懂的,談不上什麼害怕......生完孩子後,我自己去醫院就上了環,也沒有打麻藥。如果你上環,身體不適應的話,有的是要求女性結紮。」

手術以後,控制仍未結束。Y說,計劃生育辦公室的人會定期家訪,「隔幾個月就問一下你有沒有上環」,節育環從此一直在Y的體內過了20幾年,直到後來因為婦科疾病手術才順勢移除。

林果因此成為Y唯一的女兒。「懷孕時,我就一直想要一個女兒。」Y說。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幸運地突破「重男輕女」的觀念束縛。

「我記不得幾歲,但我肯定從小就知道(一胎化政策),因為我是我們家明面上唯一的小孩。」Rebecca家有三姐妹,她排行第二。

為了不要被舉報超生,她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一套應對守則,「為了練習嘛,我爸媽問我『你們家有幾個小孩』,我會說『只有一個』;『你有什麼兄弟姐妹嗎?』, 我就要說『沒有』。」

每當有遠方親戚或父母朋友拜訪,三姐妹就會收到「任務」:姊姊與妹妹找地方躲起來,由Rebecca出來打招呼,直到訪客離開。「我們那邊是這樣子,普遍大家都偷生、超生的,我的叔叔阿姨姑姑家都至少兩個小孩,所有人都在超生。大家都有個觀念就是要生兒子。」

「他們生我姐姐時,發現是女孩,就先藏一藏,因為想生第二個看看是不是兒子。」2年後,Rebecca作為第二個女兒出生,卻被登記在家裡的戶籍,因為「他們覺得懷我那時運氣比較好,而且我媽媽那個時候肚子很大、沒有辦法瞞。」 (相關報導: 盧倩儀觀點: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SF)何以危險 更多文章

直到上初中,Rebecca又多了一個妹妹。「其實我妹妹照理說也應該要被打掉,因為我媽媽除了生我們這三個小孩,她還懷了非常多胎,然後打掉了非常多胎,都因為是女孩,或者誤以為是女孩。」但是在打胎手術的前一晚,妹妹胎動非常明顯,Rebecca的父母才決定將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