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時代,資訊的傳播已不再受傳統媒體的限制,而是透過社群媒體、部落格與即時通訊軟體,以驚人的速度影響大眾。隨著資訊傳播的便利性增加,假資訊(misinformation)與錯誤資訊(disinformation)也日益氾濫,對民主社會構成嚴峻挑戰,而且假資訊的影響並不僅限於「被騙」的個人,也會加深群體內部的偏見,使社會進一步分化。
對假資訊的敏感度受到年齡、教育程度、政治認同與認知能力等因素影響。一般而言,年長者雖然較不熟悉數位科技,卻比年輕人更能辨別資訊的真偽。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雖然在判斷新聞真偽上表現較好,但即使是學術背景深厚的專家,也可能受到看似專業的措辭或官方網站外觀所誤導。
政治立場在假資訊的接收與散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人們傾向於相信符合自身意識形態的資訊,即使這些資訊是錯誤的。這種「意識形態一致性效應」(Ideological Congruency Effect)導致假資訊在政治光譜兩端的支持者之間更具傳播力。例如美國的研究顯示,民主黨支持者在辨識新聞真偽方面表現較佳,而共和黨支持者則更容易受到假資訊影響,部分原因是保守派媒體較常傳播未經證實的訊息。
此外「虛幻真實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也在假資訊的影響力上發揮作用。人們對於重複看到的訊息較容易接受為真,即便該訊息是錯誤的。這意味著當假資訊在社群媒體上被大量轉發時,即使最初有些人持懷疑態度,最終也可能被說服。
有趣的是,假資訊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支持該資訊的人群,而非反對者。政治宣傳雖然能夠成功說服特定群體,但其說服力大多侷限於已經持有相同立場的人。這導致群體內部的成員更加堅信錯誤資訊,進一步影響決策,甚至可能會讓政黨策略產生偏差。
例如美國保守派內部長期流傳的「選舉舞弊」論點,使許多共和黨選民對選舉制度失去信心,甚至影響了共和黨候選人的投票動員。而民主黨內部也有類似情況,例如某些激進派別對氣候變遷或疫苗政策的錯誤理解,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政策倡議。
應對假資訊的策略,首先要提升數位素養與批判性思維,教育體系應加強媒體素養課程,讓學生學會如何評估訊息來源與事實查核。其次要降低政治分化,強調共同價值,政府、媒體與公民社會應努力促進不同意見的對話,減少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強化社群平台監管與事實查核機制也是很重要,社群媒體平台應對假資訊負起更大責任。最後要鼓勵每個人對資訊來源保持懷疑態度,公眾應習慣性地對未經驗證的訊息抱持懷疑,並查詢多個可靠來源以確認資訊的真實性。
假資訊的危害不僅限於個別誤判,更可能改變選舉結果、影響公共政策,甚至危及民主制度的穩定。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提高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並協助社會建立更健康的資訊環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確保我們所接受與傳播的資訊是基於事實,而非被操縱的虛假故事。 (相關報導: 黃仁勳為了DeepSeek給輝達員工發公開信?查核中心報告出爐:假的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前台北商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