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巴為何要多一個「巴」字?教育部揭正確解答!原來背後超有意義

為何「鹽巴」要多一個「巴」字?教育部辭典裡就有答案。(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尤其一個單字可能包含很多種意思,常常讓人感到相當困惑,就有網友分享,他被外國學生問到為何中文的「鹽巴」要多一個「巴」字?而他一時間無法回答,話題引來眾人熱議,其實教育部辭典裡就有解答。

鹽巴為何要多一個「巴」字?

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他最近在教外國學生中文,突然被問「鹽巴」為什麼有個「巴」字?讓他頓時愣住、回答不出來,也好奇「同類型的名詞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嗎?」

貼文引起熱烈討論,大家紛紛推測,「鍋巴,中文又不是每個字都有意思唸得順就留下來的很多」、「巴蜀自古以產井鹽著名」、「巴據說是閩南語的語助詞用法」、「不確定是鹽還是糖還是味精,『鹽...吧?』,鹽巴」、「沒學過編碼理論?適當的冗餘字能確保別人不會聽錯成其他詞」、「老鼠很老嗎,小貓很小嗎,太陽餅有太陽嗎?」

教育部揭正確解答!原來背後超有意義

事實上,查詢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可以發現,「巴」有很多種不同的用法,其中用在鹽巴是指「因乾燥、溼稠凝結成塊的東西」,和「泥巴」是同樣的道理。

1、期望、盼望。 例巴望、巴不得。

2、接近、貼近。 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

3、指四川東部。 例巴蜀。

4、因乾燥、溼稠凝結成塊的東西。 例泥巴、鹽巴。

5、詞綴。附屬在物體下面或後面的東西。 例尾巴、嘴巴。

6、量詞。計算大氣壓力的單位。每平方公尺受力十萬牛頓,即每平方公分受力一百達因的壓力稱為「一巴」,其千分之一稱為「毫巴」。

7、姓。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