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到美國投資美金千億元的先進晶圓製造廠。
這引起台灣許多媒體的批評,例如在風傳媒一篇文章《台積電做錯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直言台積電做錯了決定,他的理由是該由政府代表所有企業集體談判,可以綜合考慮各企業的籌碼,在關稅或補助方面取得更好的優勢。魏哲家只計算台積電的利益,忽視台灣的利益。
台積電須參與關稅集體談判?
看完了吳大任教授的上述評語,我實在不懂他在講什麼?也不懂他根據什麼經濟理論得出上述結論。每一種產品的關稅轉嫁買方的難易都不一樣,台積電晶片製造可以容易將關稅轉嫁給買方,鋼鐵業不易,成衣業更難,將台積電與其他產業的關稅集體談判是天方夜譚。
台積電最適合退出集體談判
至於請政府官員整合談判出更好的優勢,其實就是隱含存在跨產業集體談判的利益可極大化。首先,我推測不存在這種跨產業談判的經濟理論,其次,我懷疑就算存在跨產業集體談判的利益極大化值,所有廠商都同意的最佳利益分配也不存在。最後,解決方法就是關稅最易轉嫁買方者退出集體談判,那就是台積電。
挑戰磨練企業的能耐
吳教授又強調,美國生產成本高,勞動市場缺乏彈性,台積電未來是否能夠維持現在的半導體龍頭競爭力可能成為問號。以上他的看法跟我完全相反。
我在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了26年書,常感慨台灣賺錢的企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持續性競爭優勢?許多台灣企業的獲利都是靠著壓低工資,或加班,或不遵循勞動法規,或污染環境,等等才得以獲利。這種廠商都不足以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他們的獲利也會隨著國家的經濟成長,工資與各種生產因素成本上漲而逐漸消失。我常常想如果台灣廠商移到美國高工資及各種高成本的市場經營,到底有多少台灣廠商可以生存下來?
持續性競爭優勢
1. 台灣最有資格前往美國磨練的公司就是台積電!
2. 企業持久性競爭優勢(Sustainable Compititive Advantage)就在知識優勢。
3. 台積電須在美國投入巨資探索最新科學知識,發展出以新知識為基礎的未來晶片與製造技術工廠。
4. 應探索產業鏈重組在新知識啟動新技術之下的可能性。 (相關報導: 台積電恐成「美積電」?林佳龍:看魏哲家與川普記者會有種「光榮感」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經濟博士、策略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