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首次國會演說:讓台積電投資美國上千億美元,「我沒花一毛錢」

2025年3月4日,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會發表演說。(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4日晚間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這也是他第二任期以來的首次正式國會演講。這場演說以 「復興美國夢」為題,他特別談到前一天的台積電投資美國案。川普稱讚台積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這次讓台積電到美國投資設廠「我們沒有給任何一毛錢」,這完全是因為台積電不願意支付關稅,所以選擇到美國設廠。

川普過去曾建議將所有半導體的關稅提高到100%,華府智庫ITIF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分析,這是因為川普認為,對台灣半導體大幅提高關稅,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就會被迫遷往美國;如果美國對印度或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徵收較低的關稅,台灣企業只會把工廠遷往這些國家;如果對中國晶片出口徵收的關稅低於對台灣出口徵收的關稅,更形同幫助中國半導體製造商。

針對這次台積電為何願意再加碼上千億美元的投資,《彭博》報導引述「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說法指出,促使台積電做出決定的原因是政治壓力、而非關稅。不過川普在國會演說中強調,全球最強大的晶片製造商宣布對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原來的650億加上這次新增的1000億美元),「我們根本沒有給他們任何錢,所謂《晶片法》就是個很糟糕的東西,他們拿走我們好幾十億的錢也不花,這毫無意義;現在他們投資美國更多錢,就是因為他們不想支付關稅,所以他們到美國設廠」。

川普表示,台積電在許多國家都在興建廠房,不過他只想保護美國與美國的人民,是關稅讓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美國根本就不應該有什麼《晶片法》。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3日在台積電的白宮記者會上也表示,拜登政府時期花了60億美元的補助金才讓台積電宣布了65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川普當選總統的威力就是台積電只因為想要避免關稅,就帶來了1000億美元的投資,川普總統將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真的沒有關稅嗎?美媒:這不一定

按照川普的說法,他並不同意拜登時代的《晶片法》及其補助政策,認為完全是浪費錢。至於烏克蘭的礦產協議與台積電的投資計劃,美方也都沒有額外做出安全承諾。

不過就算台積電說要投資美國上千億美元,川普真的會免除台灣晶片的關稅嗎?美國科技媒體Wired直言「這可不一定」。知情人士對Wired表示,川普政府內部並未終止對台積電或其他台灣晶片製造商徵收100%關稅的討論,甚至包含台灣晶片的電子設備(如蘋果iPhone)可能也在徵收關稅之列。

如果川普真的對晶片產品課徵關稅,塔夫茲大學歷史教授、《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台積電可能會賺得少一點,設計晶片的無晶圓廠公司也可能會少賺一點,實際銷售晶片組裝產品的終端公司可能也會發現,他們的產品利潤受到擠壓。」他預期半導體業界將對關稅作出相當程度的反擊,「不只是晶片產業,使用晶片的公司可能也會加入反對行列」。

「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合成照片取自christophermiller.net)
「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合成照片取自christophermiller.net)

不過Wired也指出,美國對台灣進口晶片加徵關稅的影響可能不大,也可能無法像川普希望的增加美國製造業。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台積電的晶片通常不會直接進口到美國,因此難以直接課稅。舉例來說,當台積電為蘋果生產iPhone 晶片時,這些智慧型手機通常是在中國或印度的工廠組裝,當這些iPhone最終運抵美國海關時,會被當作從這兩個國家運抵的電子設備徵稅。

其次,只有當美國的成本比其他地方低時,關稅才能讓外國公司開始在美國生產晶片。但美國勞動力成本較高,更缺乏先進的半導體供應鏈,這意味著將製造業遷移到美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且幾乎無法保證這些美國前哨站能夠獲利。面對美國的關稅,對台積電來說乾脆將生產據點遷往第三國以避免繳納關稅,可能才是更合理的做法。 (相關報導: 【中英對照】美國總統川普國會演講全文 更多文章

當然,川普要是對所有國家進口的產品都課徵關稅,那麼在美國生產就會成為唯一選擇。但這種做法將對半導體產業造成重大破壞。一部智慧型手機內可能有數十顆晶片,負責各種不同的功能;一輛汽車可能有數千顆晶片。要找出其中哪些元件來自台灣、對這些元件徵收多少稅金,以及要找到替代產品有多困難,都會對終端產品公司造成沉重的負擔,海關對於相關申報恐怕也難以查核。米勒表示,對台灣進口的晶片實施關稅的挑戰會更大,因為台灣晶片比中國晶片扮演更廣泛、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