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下行帶來的群體事件在中國各地紛紛上演。2月25日,北京當局向地方政府下發了《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下稱「預案」)。與此同時中共對台會議也於近日召開,從官方發佈的信息中都未有「和平」二字出現。分析指,在川普對台政策出現變化之際,北京十分在意未來如何處置台灣,以及未來如果因大舉攻台帶來的内部社會動蕩問題如何維穩。上述信息在中國民間也是議論紛紛,恰逢中國兩會召開之際,官民反應不一。
兩會前夕匆忙頒佈突發事件處置方案 加強維穩?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2005年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決定》同時廢止,並稱新的預案適用於中共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這已經不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頒佈類似預案,早在去年6月,中國就對2007年版的《突發事件應對法》進行了修訂。北京市政府2021年修订了《北京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據中國應急管理部官網顯示,其他各類應急預案,如糧食應急預案,國家大面積停電應急預案等,多是新冠疫情大爆發之後2020年出爐。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兩會前夕頒佈此種預案有加强維穩工作的意圖,也是在指導各地在面對突發群體時間時,如何處置。前不久,在中國官媒記者群内流傳一張,基層政府如何應對不明群眾和媒體對熱點突發事件的應付流程,根據照片顯示的内容,「不知道」三個字足以概括。
進來,中國政府在處理突發群體事件時還是採取老一套的方式,控制輿論,民間化身「私家偵探」最後官方發佈的一紙通文都難以讓群眾信服,而民間緋語成為可靠消息來源。
此次公佈的預案明確説明瞭哪些屬於突發事件。預案說「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其中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刑事案件和恐怖、群體性、民族宗教事件,金融、涉外和其它影響市場、社會穩定的突發事件。
同時也指出,各類突發事件往往交叉關聯、可能同時發生,或者引發次生、衍生事件。
整個預案都是在依照發生在中國境内的群體事件,但是對於一些戰爭行為的發生則沒有明確説明。但是也有一些中國民間學者認為,像之前2014年各地爆發的抗議日本的釣魚島事件,表面上是一場「愛國」游行,但是如果放在當下,則可能危機政權安全。
這其中被不少民眾擔心的就是,假如兩岸一旦開打,境内爆發的各種遊行、示威活動會否成為處置先例?
中國目前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戒嚴法,但是有國防軍事動員法,此法與台灣的戒嚴政策類似,都是有軍事管制的實施。對於此次推出的突發事件預案,雖只是由中國國務院直屬職能部門負責,在民間也因此認為是「戒嚴法」的先兆。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反分裂國家法20周年 兩會前夕大陸高檢再喊「懲治台獨」和惡性重大犯罪 | 更多文章 )
戰狼外交轉向微笑外交 台灣、美國成影響中國内外環境的關鍵
另外一方面,進來中國開始注意到先前的戰狼外交政策難以被國際社會所接納還招來了各種制裁措施,讓中國倍感傷腦。而處理台灣問題也是成為目前西方各國看待中共未來政策走向的一個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