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在24日於加州聖荷西舉行的會議上,宣布最新購買的High-NA EUV(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曝光機正式投入生產,預估可穩定生產超過3萬片晶圓,該技術不僅能夠提升製造效率、縮小製程節點,也成為英特爾18A製程布局的核心戰略,望透過積極推動技術升級,以重返晶片製程領域的領導地位。
英特爾新設備預估生產超過3萬片晶圓
據外媒《PhoneArena》報導,英特爾過去因延遲導入EUV技術,導致10奈米製程受阻,錯失市場先機,讓台積電與三星趁勢超越,因此,此次不再重蹈7年前錯誤,搶先成為首家導入High-NA EUV曝光機的晶片製造商,展現強烈的技術追趕企圖心。
英特爾首席工程師史蒂夫・卡森(Steve Carson) 透露,High-NA EUV設備的可靠性是傳統EUV設備的2倍,且能以更少的曝光次數完成製程,大幅降低生產時間與成本,而目前該設備將率先應用於生產18A製程的Panther Lake晶片,並計劃進一步擴展至14A製程節點,以強化競爭力。
市場競爭加劇,量產時間成關鍵
據英特爾規劃,18A製程將於2025年下半年正式量產,這與台積電及三星的2奈米製程時間點接近,但英特爾具備背面供電技術(Power Via) 的技術優勢,在短期內有望取得領先。
針對外界關注18A製程良率的問題,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指出,目前PC製造商對Panther Lake工程樣品的測試良率僅達20至30%,仍需進一步提升以確保穩定量產。 (相關報導: 台積電併英特爾恐釀「悲慘結局」?高層憂業務模式差太多…專家曝「這樣做」可說服川普 | 更多文章 )
然而,市場傳出,博通(Broadcom)有意分割英特爾的設計業務,而台積電則關注其代工廠,這讓英特爾可能面臨重大組織變革,加上其代工服務(IFS) 部門正處於財務壓力之中,投資者對於該公司能否成功轉型為「晶圓代工與設計並行」的模式仍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