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13日宣布將推動對等關稅,強調若他國對美課徵關稅,美國將以相同方式回應。該政策立即引發全球關注,特別是對台灣等高科技產業出口國而言,可能帶來不確定性與影響,專家指出,儘管台灣對美國進口的電子設備課稅極少,但仍需關注美方未來的具體執行方式,並評估對產業供應鏈的長期影響。
川普的對等關稅是什麼概念?
川普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關稅對等政策,主張「你對我課多少關稅,我就對你課多少」,這意味著,如果某個國家對美國出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美國將對該國進口的同類產品徵收相同或類似的關稅,以確保貿易條件公平,包含以下核心概念。
貿易公平原則:如果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課徵關稅,美國將以相同標準回應,避免美國企業因高關稅而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減少貿易逆差:川普政府認為,美國與多國(如中國、歐盟等)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於關稅不對等,因此希望透過對等關稅迫使對方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
壓制不公平貿易行為:川普認為某些國家(如中國)利用關稅保護本國企業,對美國商品設置不公平障礙,因此試圖透過對等關稅迫使這些國家開放市場。
影響全球供應鏈: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增加,使企業重新考慮供應鏈策略,影響全球生產與物流布局。
美國推動對等關稅,台灣電子產業將受影響?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13日公布對等關稅政策,聲稱將對向美國課徵關稅的國家實施相同稅率,其中台灣亦被納入範圍,然而,專家指出,由於台灣長期以來並未對美國進口的機械與電子零件課稅,因此即使美國祭出對等關稅,對台灣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喬治華盛頓大學講師郭哲瑋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以電子設備及機械為主,儘管川普新政可能對資通訊產業帶來衝擊,但整體影響幅度仍待評估。
他進一步解釋,美國終端電子產品品牌和消費者最終可能需承擔部分關稅成本,這讓對台灣課稅的可行性降低。
台灣科技產業能否躲過關稅衝擊?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可能涵蓋所有產品,但仍不確定是否會採取「物品對物品」的方式計算稅率,或以平均值來反徵台灣輸美商品。
美國智庫東西中心研究員江敏華指出,若美國政府選擇以平均稅率來計算,台灣企業的受影響程度可能不同於預期。
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科技產品,如晶片及資通訊設備,具備高度技術門檻與低替代性,郭哲瑋指出,相較於美國本土製造業,台灣在晶片產業擁有獨特地位,如特斯拉與蘋果等企業對台積電產品的依賴,顯示美國本土尚無可取代的供應商。
因此,即便川普政府執行關稅措施,仍可能因市場現實而進行調整。
美國是否會要求台灣將晶片產能轉移?
除關稅問題外,專家更關心美國政府是否會要求台灣將晶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江敏華表示,若美方執意推動台灣晶片企業移轉產能,將涉及高昂建廠成本及技術保護問題,恐難在短期內實現。
她進一步強調,台積電等公司已獲得部分美國《晶片與科學法》的補助,未來能否繼續享有相關資金支持,仍需視川普政府的最終決策而定。
美國產業界如何看待川普的貿易政策?
針對川普的關稅政策,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已向會員企業徵詢意見,希望在政策推動過程中維持穩定的產業發展,SIA副會長David Isaacs表示,業界關注如何簡化相關條件,以確保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不受嚴重衝擊。
此外,消息人士透露,白宮正評估是否重新協商《晶片與科學法》中的補助條款,部分企業可能面臨資金延後發放的風險。
然而,台灣企業普遍認為,只要美國政府仍需仰賴台積電等關鍵供應商,美方對台灣科技產業的政策仍將保有一定彈性。
川普的對等關稅何時實施?影響將持續多久?
白宮官員透露,川普的貿易與經濟團隊正在研究雙邊關稅與貿易關係,對等關稅不會立即生效,但可能於未來數週內開始執行,此外,川普政府計劃在4月1日前完成政策評估,並針對每個受影響國家進行個別處理。 (相關報導: 亞洲科技首富換人當!DeepSeek梁文鋒「身價逼近黃仁勳」從量化對沖到AI霸主的傳奇之路 | 更多文章 )
整體而言,川普的關稅政策為全球貿易帶來不確定性,台灣電子產業雖可能因低課稅率而減少衝擊,但未來美國是否進一步調整科技產業政策,仍將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