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罷免來勢洶洶,截止20日,中選會已收到64案罷免案送件,案件包含全部藍營區域立委和多個綠營區域立委。此次罷免浪潮源自於2024年選舉後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衆黨8席,以及無黨籍2席。執政的民進黨身爲國會少數派,關鍵法案和總預算在表決時遭到藍白聯盟的人數碾壓。由於關鍵法案(比如藍白國會改革法案)涉及敏感的國安與違憲爭議,多個公民團體遂祭出罷免反製藍白聯盟,劍指36席藍營區域立委,力圖扭轉綠營頹勢。
大罷免前景如何?根據遊盈隆分析,「大罷免只是南柯一夢,該醒了。」遊先生所言非虛,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最新民調,高達五成六的民衆認爲大罷免弊大於利。另一点,民進黨若要國會過半,必須至少多得6席立委,但在國民黨39個選區中僅有9個選區勝差在5%內,要順利罷免難度極大;大規模的政治惡鬥也可能流失來之不易的中間選民,導緻民進黨立委席次不增反減。
就國安層面而言,傅崐萁在立院會期中三次赴中港,引發過國安疑憂。對於傅崐萁赴中,曹興誠強調,藍白立委都聽命於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而傅則直接聽命於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罷免因此可以平息內亂,維護國家安全,向全世界宣誓台灣有反擊中共滲透的決心。另外,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批評藍白要把台灣送給「阿共仔」,呼籲全黨背書大罷免,相信罷免一定會成功。
平心而論,曹先生和柯總召的護國言論令人欽佩,任何人不會去質疑他們的愛國之心。熱愛台灣的國人當然會反對與中共勾結、爲敵人張目而削弱國防力量的無恥政客。但是,評論政治人物不能一概而論,即使國民黨總召有賣台之嫌疑,也並不意味着全部國民黨立委都可能裡通外國,與中共密謀木馬屠城。除了缺乏証明每一位區域立委賣台的証據外,立委們受到反對黨、媒體和選民的多方面監督,一舉一動被顯微鏡放大,絲毫不敢肆意妄爲。因此,罷免團體要擦亮眼睛,審慎地選擇罷免對象,一旦錯誤地罷免親台的立委,結果會深化各陣營間矛盾,危害國內的團結。
雖然罷免政治人物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但藍綠對決式的大罷免只會加劇朝野對立,甚至動搖民主製度的穩定性。罷免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別有用心的政黨和公民團體恐故技重施,以各式各樣的理由罷免政治對手,造成政治議事空轉和國家混亂的局面。因應罷免壓力,政治人物將不會多去關注國政民生,而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反罷免上,真可謂誤國誤民。再者,在一聲聲對立的口號聲中,冒進的罷免或許會撕裂台灣社會,激化族群矛盾,不利於台灣社會長遠的安定和諧。仇恨與敵對的種子也會隨着大罷免行動種入台灣的土地,在未來的選舉中逐漸成長爲零和博弈的大樹。
台灣的民主來之不易,各個政黨都應該爲民主製度的完善和進步作出努力,而不是爲了一己或一黨之私去踐踏民主的成果。罷免固然可以展現政治激情,使民意的力量約束政治人物,但罷免的對象必須是不適任的政客,罷免的範圍也不應波及一黨的全體區域立委,否則公民權利會被濫用,淪爲政治打手的工具。台灣的民主之路還遠未到達終點,因爲民主製度成熟的表現是,街頭政治逐漸被常態政治取代,政黨通過專業性的協商以及民主表決來決定國家的施政方針。
值此全球動盪之際,藍綠白三黨必須緩和矛盾,解決分歧,創造合作機會,國內團結一致才能應對川普發起的貿易戰、芯片戰以及中國愈加強硬的武力威脅。執政黨應藉罷免事件開啟朝野協商,積極地與在野黨交流溝通,以便在未來重大的議題中達成基本共識。民主的精髓在於妥協和合作,極端的政治鬥爭是民主製度最大的敵人之一。終結不必要的罷免行動,停止內鬥內耗,確立競合的政黨關繫,台灣民主的發展才會更進一步。 (相關報導: 小耳朵》總預算刻下綠營行政立法間裂痕 綠委幕僚怨行政部會「好像事不關己」還卡彈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餐飲業職員,現居住在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