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出走,病房關床,全台急診陷入壅塞。衛福部日前三度舉行會議,研擬3大策略、2大改革方向, 但在許多醫護人員眼中看來,不但緩不濟急,也未切中問題核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就以中央會後要求各醫院調整門急診住院比率為例,要求各醫院優先將病房給急診待床住院的病人使用,門診等待住院病人則順位往後,此舉就將造成醫療亂象雪上加霜。即屆時門診病人勢必一窩蜂往急診擠,以求立刻住院,反而釀成醫院管理難題,建議從源頭把關,改善關床現況,才是正途。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護師工會)顧問陳玉鳳則說,急診室塞爆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病人多」,而是「醫護人員不夠」。而醫護人員不夠的原因,是因為「離職的變多,在職的快崩潰」。至於解決的方式,唯有立刻全面為護理人員加薪,降低三班護病比,才能安撫現在還留下來的人,並且找回流失的醫護人員,穩住他們不再離職。
洪子仁:健保部分負擔調漲不痛不癢
洪子仁說,大醫院急診壅塞,就是因為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未能到位,讓民眾無感,不但平常門診照樣到醫學中心看,急診更是非醫學中心不可,這類情況再繼續下去,「台灣就算再多10家台大醫院,急診床位也不夠病人擠」
洪子仁進一步補充,現在急診的問題是除了樓上護理人力大幅流失,就算有床也沒辦法開,還包括急診醫師的熱情燃燒怠盡,理由是經過急診處理的病人原本應該安排住院,但因樓上病床開不了,大批病人只好滯留在急診,把急診當住院,而此時,急診醫師已經不再只是急診醫師了,須同時扮演「內外婦兒急重」統包的萬能醫師。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解決急診壅塞問題的正途是減少民眾的醫療需求」,但這話沒人敢講,最多只敢透過實施部分負擔,試圖促成分級醫療。但看看健保,幾次部分負擔都調的不痛不癢,實際上民眾根本不在乎多花100、200元,無論大、小病照樣去原來習慣的醫院;至於住院更是習慣「住到飽」,一般人平均住院兩周是很正常的數字,但在美國、英國平均住院4到6天病人就急著出院,兩者簡直天差地別。
陳玉鳳:應調高急診醫護薪水、加班費 比照疫情期間給予津貼
陳玉鳳強調,特殊時期就要有特殊做法,她主張先針對願意留在急診的護理人員發給獎金,超時加班一律給2倍加班費;立即提高健保護理給付,先找回有經驗的資深護理人員,並依年資每年調薪;針對離開各醫院6個月以內(年資至少2年以上)薪資至少5萬元起跳;比照疫情期間,提出補助護理人員津貼,且不經醫院之手,直接匯到護理人員帳戶;暫停醫院評鑑,別讓醫護浪費時間;落實勞基法及職安法,加班依法給加班費,揪出違法醫療院所;全面評估醫護薪資,給予醫護人員符合市場行情的薪資。
最後,洪子仁直言,所有問題的根源就是健保的大餅不夠分配,從2002年開始實施健保總額預算制度後,每年健保總額平均成長率僅3.4%,但醫療需求卻遠大於醫療費用的增長,進而導致醫院缺口愈來愈大,財務韌性不足,醫院即便有心調整員工薪資待遇,仍無法達到護理人員的期待。當醫院收入縮水,留不住醫護人員時,就陷入惡性循環。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