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等人所撰寫的《沸騰的護城河》中文版座談會於21日在台北熱鬧舉行。其實這本書最早的英文版誕生於「美好而單純」的2024年6月,當時拜登政府仍然堅持其高舉民主同盟價值的大旗,並認為這種價值觀足以成為國際安全的基石。在這樣的光輝歲月裡,作者們提出了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策略,強調台灣應該充分利用台灣海峽這道「天然的護城河」,只要儲備好反戰車飛彈、水雷、無人機等不對稱作戰資源,就能輕鬆應對所有可能的戰爭挑戰。當然,為了進一步確保安全,台灣政府還應該提高國防預算至GDP的3%,這樣不僅能讓盟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更加堅定,還能讓習近平「深思熟慮」後打消任何不軌念頭。
然而,時間來到2025年,一切都「微妙地」發生了變化。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開啟了「川普2.0時代」,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徹底顛覆了過去的外交規則。他的政策哲學簡單直接—「交易至上,盟友靠邊」。於是,原本建立在「西方民主同盟穩定性」基礎上的《沸騰的護城河》,在這個新時代裡頓時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畢竟,曾經那個以美國為首、穩固可靠的民主陣營,如今已變成一場「你掏錢,我保護」的國際大買賣。
更令人玩味的是,川普政府的外交手法比想像中更加靈活多變,精確地展現了「靈活運用承諾」的藝術。歐洲盟友、日本,甚至是台灣,都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去的安全架構是否真的還能提供保障?在這種背景下,《沸騰的護城河》依賴的「國際穩定」概念幾乎形同泡影。台灣如果還是抱持著「只要武裝自己,美國就會挺身而出」的幻想,恐怕只會在未來的國際角力中淪為「棄子」。
此外,該書所鼓吹的不對稱作戰戰略,乍看之下似乎切合台灣的防衛需求,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濃厚的「冷戰式思維」。這種戰略基於「敵人會按部就班發動攻擊」的假設,但在當今局勢下,戰爭的形式、科技手段、甚至政治決策的速度都早已超越了傳統認知。美國的外交決策均以利己為第一要務,使得國際軍事合作模式充滿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台灣如果只是一味增加軍備,而忽略靈活應對與戰略轉型,很可能會在真正危機來臨時發現自己準備的武器派不上用場。

更諷刺的是,《沸騰的護城河》強調的國防預算與裝備提升,原本應該能夠提升社會對安全的信心,但在川普2.0時代,這一切反倒可能帶來相反效果。畢竟,當美國政府不再無條件承諾支持台灣時,台灣社會是否還能對外部安全機制保持信任?《經濟學人》在〈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一文中已明確點出,川普的交易主義與單邊主義,讓全球盟友都在重新權衡與美國的關係,台灣當然不會是例外。
過去,台灣曾透過「我們都是烏克蘭人」的口號試圖凝聚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塑造了台灣與民主同盟站在一起的形象。然而,當國際現實發生劇變、盟友關係變得更加脆弱時,單靠這種象徵性認同顯然已經無法帶來實質的安全保障。如果台灣繼續將「盟友支持」視為防禦策略的核心,那麼在未來的變局中恐怕只能淪為被動等待結果的角色。
從整體上看,《沸騰的護城河》所反映的舊時代安全思維,與現今川普2.0時代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揭示出台灣在國防與外交策略上存在的慣性思維。這種思維仍然假設美國將長期扮演「全球安全守護者」的角色,但如今,華盛頓的政策已經從「盟友共同體」轉向「利益交易場」。台灣如果仍固守舊有思維,無疑將在新國際局勢中被邊緣化,甚至可能陷入更加危險的孤立狀態。
換言之,《沸騰的護城河》雖然曾經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防衛論述,但如今,它更像是一封寄錯時代的信件,寄往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世界。面對川普2.0時代的新局勢,台灣必須摒棄過去對國際安全的僥倖心理,重新審視自身防衛與外交戰略,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曾經熟悉的安全秩序,在現實的洪流中被沖刷殆盡! (相關報導: 滿足川普?退將列國防預算GDP3%「優先事項」:避免買完武器卻陷入一窘境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