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向各國揮舞關稅大刀,多次點名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希望半導體製造能夠回流。川普胡言亂語,顛倒是非,如果美國半導體製造那麼強,其他國家搶得走嗎?事實上,美國的晶片生產並非被台灣搶走,而是美國半導體大廠錯估形勢,把市場拱手讓人,英特爾由盛而衰的歷程,就是最佳例證。
美國半導體龍頭大廠英特爾市值從2100億美元高峰一度跌落至800億美元以下,最後被踢出道瓊工業指數,由於虧損累累,淪為被收購標的。英特爾由盛轉衰,主要是多次決策錯誤,把江山拱手讓人。英特爾前執行長歐特寧(Paul Otellini)卸任後,2013年接受The Atlantic訪談時坦承,「如果我們當時接了蘋果第一支iPhone晶片訂單,世界會不一樣。」
英特爾前執行長坦承決策錯誤 錯失商機
當時英特爾主導個人電腦與伺服器晶片市場,歐特寧認為「蘋果第一支iPhone晶片價格低於他們預估的成本,因此拒絕這個訂單。事後來看,當時對晶片成本估算失準,而實際需求量則是超過百倍。」英特爾拒絕了蘋果第一支iPhone的晶片訂單,未能預見蘋果第一支iPhone上市後大受歡迎,改變了整個電腦產業。英特爾把市場拱手讓人,蘋果訂單流向亞洲,能怪誰呢?
英特爾轉衰另一個關鍵是堅持自製晶片,錯失AI商機。《經濟學人》指出,當競爭對手採用無晶圓廠模式將晶片製造外包給台積電,英特爾堅持自行生產。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於2021年回鍋時推出轉型計畫,把英特爾分切為晶片設計、晶圓代工服務,要奪回晶圓代工業務,可惜這項轉型比台積電慢了30多年,諷刺的是,英特爾設計的高端晶片還外包給台積電生產。
張忠謀評英特爾 缺乏策略也缺新執行長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英特爾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諾伊斯(Robert Noyce)是多年好友,非常了解英特爾的問題。在去年底自傳新書發表會,張忠謀曾表示,「英特爾的問題在於對未來缺乏策略,也缺新執行長,這很不好。」

季辛格上任初期曾不客氣地批評,台灣不穩定,揚言要超車台積電。當時張忠謀早就看穿季辛格能力不足,不相信季辛格可以在5年內振興英特爾。結果,季辛格待不到5年就下台了。
魏哲家:美國這麼大 蓋半導體廠人才跑光
川普希望半導體製造回流美國,首先碰到的難題是當年興建半導體的人才逐漸凋零,退休了,具有興建半導體廠房經驗的人越來越少。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月前出席台大EMBA講座時指出,「在美國興建半導體廠,碰到的第一個難道就是,找不到興建廠房的專家。美國這麼大,英特爾晶圓廠就在隔壁,但是蓋廠的人已跑光了。」
生產晶片,要先蓋晶圓廠。台大與美國普渡大學名譽教授張陸滿於半世紀前設計興建台灣第一座半導體示範工廠,如今為工研院第15館。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坦言,「美國年輕一代喜歡走半導體設計,不喜歡下工地興建、營運半導體廠,很難找到年輕人接棒。」
川普要半導體製造回流,晶圓廠興建完工開始營運,周邊必須有相關供應鏈支援。暢銷書《供應鏈戰爭》作者康威(Ed Conway)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曾批評,「全球對關鍵原物料的依賴比各界想像複雜許多,如果了解一顆晶片從矽原料到晶片製造的過程,就知道美國想把半導體供應鏈搬回本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認為,「政治人物口沫橫飛地大談半導體供應鏈回流,暴露了他們對原料世界真實運作方式的無知。」
以台積電為例,魏哲家曾表示,「在美國採購符合台積電要求的化學材料,價格是台灣的5倍,最後決定從台灣空運到美國,再用卡車運送到亞利桑那州工廠,從台灣運到美國的價格還比在美國當地做便宜。」這只是在美國投資設廠遭遇到的一項化學材料的難題,其他還有更複雜材料供應難題,以及半導體人才荒等問題。
美國年輕人不願下工地 半導體建廠營運人才難尋
川普數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明顯顛倒是非。看看英特爾由盛轉衰的過程,領導人決策錯誤,錯失龐大商機,把市場拱手讓人,連英特爾卸任執行長都知道自我反省,川普卻反過來責怪競爭對手太強,搶走生意。川普要半導體製造回流,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他應該先問問美國年輕一代,願不願意走廠房興建與營運這條路。如果美國年輕人不想走這條路,川普這項不切實際的期望,最後必然落空。
川普誤以為對台灣祭出百分之百的關稅,就可以讓半導體製造回流,然而,美國需要台積電的高端晶片,加徵關稅的結果,受害的是美國的企業與消費者。川普一廂情願要讓半導體製造回流,所做所為充分暴露他的無知。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2大錯失、2項誤判,英特爾「老兵不死、只會逐漸消逝」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