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頻繁施壓台灣半導體產業,要求台積電先進製程晶片擴大在美國生產,引起各界擔憂「護國神山」被掏空,台積電對台灣的「矽盾效應」被瓦解。對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吳介民提出,雖然台積電赴美設廠造成疑美論出現,但也可能帶來新機會,像是延伸台灣在全球的影響力;並提出「矽盾2.0」概念,以協力角度補充「矽盾1.0」的嚇阻思維。
吳介民以「矽盾2.0:全球台灣與美中對抗」為題,19日下午在政治大學進行演講,舉辦單位包括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以及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
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佔有獨特地位,其先進製程技術不僅領先全球市場,甚至接近壟斷地位,因此近年開始出現將台積電視為台灣「護國神山」,也有「矽盾」的說法。針對矽盾的論點,吳介民首先解釋其推理邏輯,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若國家發生戰爭將造成半導體供應鏈中斷,許多國家都會遭受波及,包括中國、美國等,所以中國對武力攻台將更加謹慎,也增加了美國保護台灣安全的動機。
矽盾並非牢不可破 吳介民點半導體供應鏈弱點
但吳介民同時提出了矽盾的「反論」。他指出,第一,台灣半導體技術被各國覬覦的情況下,恐加深中國拿下台灣的動機,美方則可能向台積電施壓,加速台積電先進製程的疏散,像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第二,若美國增加對台灣的保護,中國也會隨之提升國家軍力,形成所謂「安全兩難」(security dilemma),反而增加開戰的風險。
對於國際中存在「矽盾效應」的原因,吳介民說明,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興盛,經美國施壓後,使半導體產業鍊在全球重組,變成全球化深度互賴的關係。1971年至2017年美中和解時期,生產全球化的「政治決定」,將中國納入了製造業的生產基地,直到2018年美中對抗升溫,才改變了過去將近50年地緣政治的局勢,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再次面臨重組,而美中對抗也彰顯出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的重要性。
吳介民續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深度互賴的情況下,也凸出供應鏈幾個問題。第一,「供應鏈的脆弱性」,供應鏈在全球空間多元分佈情況下,任何節點出現問題,產業就會受影響;第二,「特定地域集中度」,特定生產環節集中於同一國家時,將放大供應鏈脆弱性的問題;第三,在整條供應鏈上「技術鎖喉點」很多,目前廣為人知的就是荷蘭艾司摩爾掌握了EUV微影機的生產技術,是「終極挑戰」;第四,「供應鏈節點地緣政治位置」,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可能因地緣政治而從台灣疏散部分產能。
「矽盾2.0」新概念 從嚇阻思維變協力思維
另外,近年台積電赴美設廠,將高階製程外移美國,外傳第三廠不久後將宣布動土。對此,吳介民分析,有人擔憂台積電技術外流,增加財務負擔,如建廠與營運成本等;對台灣來說,則會有「護國神山被搬遷」、「掏空台灣」等疑美論出現。
不過,吳介民也說,台積電發展海外投資,可能也會有新機會出現。他舉例,對台積電來說,台灣資源(人才、基礎設施、水電等)有限,為因應未來市場擴張需求,美國廠將擴張其生產基地;對台灣而言,台積電赴美設廠,延伸了台灣在全球的影響力,藉此可進一步討論,台積電對外投資能否成為台美深化互賴的機制,以及如何達成兩國之間更深度的安保承諾。
面對美國「川普2.0」上路,台灣的因應策略,吳介民認為,首先需釐清台灣的國家利益,包括國防安全、經濟、主權等;其次,尋找政府與業界利益的交集,因為過往台灣廠商對兩岸議題搭便車的狀況,鮮少有業界廠商思考國家利益和公共財問題,但國家安全就是公共財;而政府因諸多因素也未起到鼓勵業界和廠商思考、因應地緣政治風險議題的作用。若政府能適當介入,才能改善台灣在國際中的處境。
最後吳介民提出了「矽盾2.0」概念。他解釋,全球半導體高度互賴之下,矽盾1.0容易被誤解為「以台灣為中心」的「嚇阻思維」,但其實也能解讀為「協力思維」,軍事方面,《晶三角》作者群已提出「美台國防工業共同開發」的想法;至於經濟方面,協力思維倡議台灣半導體科技,包括戰略脫中、盤點半導體外移的衝擊及利益、與全球北國和全球南方國家在半導體產業建立密切聯繫。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