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觀點:國防支出達GDP百分之三的困難度

新編「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116年的分配數,將來到驚人的3055億元,幾乎是國防部年度預算的百分之六十。圖為國軍戰備操演。(資料照,柯承惠攝)

為回應川普政府的壓力,賴清德總統於2月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賴總統宣布,「為展現保護國家的決心,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並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三以上的目標」。

是「總體國防支出」還是「國防部主管預算」

不過,賴政府首先有必要先釐清的是,國安高層會議的結論,究竟是讓「總體國防支出」還是「國防部主管預算」達到GDP的百分之三?

因為近年政府在涉及國防支出占GDP的比例時,使用的是「總體國防支出」,這是由國防部的年度預算歲出、特別預算年度歲出分配數、年度非營業特種基金支出,這三筆金額加總得出的;至於「國防部主管預算」,則只包括前二者。

以114年為例,國防部年度預算(含部本部及所屬)歲出編列數為4760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與「新式戰機採購」等兩項特別預算案的歲出分配數為904億、非營業特種基金支出為806億;因此,114年的「總體國防支出」為6470億,若只計算「國防部主管預算」,則為5664億。

換言之,若國安高層會議的結論是讓「國防部主管預算」達到GDP百分之三以上的目標,就意味著政府在明後年,將編列金額更高的特別預算,甚至國防部年度預算。

要編列多少特別預算才夠

事實上,即便是以「總體國防支出」為標準,要在115年與116年就達到GDP的百分之三,依然是個嚴峻的挑戰。

以114年GDP 的預估值26兆4493億元為基準,假設每年成長百分之二,則115年與116年的GDP預估值,分別為26兆9783億與27兆5179億,百分之三的金額分別為8093億與8255億。

若115年國防部的年度預算,由114年的4760億增為5200億,非營業基金支出維持114年的高水準806億,則要達到GDP的百分之三,特別預算需挹注高達2087億;在「海空戰力提升」與「新式戰機採購」這兩項「特別預算」案,115年還有691億的情況下,意味著行政院於115年,還要設法再編出一個首年分配數就高達1396億的「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

若是「國防部主管預算」,則因為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支出806億,使特別預算115年需挹注的金額將增為2893億元,使新編「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115年的分配數將高達2202億元。

116年的狀況又更棘手,若國防部年度預算維持5200億,非營業基金支出仍維持806億,但因為「海空戰力提升」與「新式戰機採購」這兩項特別預算案115年已全部結束,使「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116年的分配數需達2249億。

若是「國防部主管預算」,則因為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支出806億,使新編「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116年的分配數,將來到驚人的3055億元,幾乎是國防部年度預算的百分之六十。 (相關報導: 滿足川普?退將列國防預算GDP3%「優先事項」:避免買完武器卻陷入一窘境 更多文章

舉債額度與排擠效果的兩難困境

債務 還債 財產規劃(示意圖/取自freepik)
政府為特別預算財源而舉債會讓民眾的其他社會福利遭到排擠。(示意圖/取自freepik)

在特別預算財源主要來自舉債的情況下,政府若想避免政府債務快速累積,理論上可以透過同時大幅增加國防部年度預算的方式,來壓低「新武器採購特別預算」的金額,但代價就是政府的經濟、教育、交通與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勢必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