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日產高層內鬥不休,投資新事業對鴻海會是好主意嗎?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出席在野整合會談。(資料照,陳昱凱攝)

日本汽車大廠日產與本田的經營統合談判破裂!由於彼此無法同意控股公司之下的雙方估值,加上本田提議讓日產成為其子公司以加速重組,造成日產單方面喊停。消息一出,不僅震驚全球,也讓長期觀望的潛在買家鴻海重燃希望。

外界一般認為,日產拒絕成為本田子公司,加上鴻海過去經營夏普也尊重其自主性,鴻海要推進與日產的合作,應該會同樣採取收購股權方式。然而有「夏普經驗」的鴻海高層深知,收購很困難,而即使收購成功,不一定就能順利發展。兩家大公司要整合,理念、策略、人事都有太多的眉角。

郭台銘掌權時的面板投資經驗,可以為今日的鴻海電動車決策借鑑。收購日產對鴻海很重要,但鴻海必須審慎評估,不要重蹈郭台銘的覆轍。

郭台銘最慘烈的戰略決策:投資面板

鴻海雖然在 2016 年取得夏普經營權,但當時這樁投資拖沓太久,已經瀕臨失敗收場。同一年,郭台銘還宣布「飛鷹計畫」投資百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興建面板廠,但在 2018 年中國就全面開出高階面板產能,大尺寸面板市場報價腰斬,威州百億投資等於打水漂。投資夏普和威州為時已晚,趕不上美、中的市場變化。

美中市場變化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郭台銘的面板敗因,從最初群創併購奇美電時已經註定。面板業的特性是大賺大賠,與許文龍在傳統產業的經驗相差太遠。原本奇美集團是出了名的幸福企業,但投資面板太過燒錢,惹得許文龍說:「原本想養小狗,結果變成了大象,現在又要養成恐龍了。」

奇美電這隻面板恐龍,同樣帶有奇美集團的幸福安逸感,下午 5 點就可以跟著奇美實業下班。即使後來與群創合併後,南廠仍維持幸福的制度。對於公司困境,安逸的奇美電內部彷彿溫水煮青蛙,例如奇美電明日之星、第一座面板廠的廠長丁景隆,長年做不出突破性的產品,讓奇美電無力突破日韓面板廠攜手品牌廠的防線,財務負擔越來越大。

奇美電的技術困局,促使業務部門鋌而走險,暗中策劃了台韓面板廠共同討論市場供需的「水晶會議」。這一會議後來因為三星的加入與背叛而變質,導致美國司法部在 2006 年對台韓面板業發動反托拉斯調查。

雖然2009年11月奇美電與群創宣布合併,但郭台銘許下「群創合併奇美電要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豪語,顯然對這樁婚事太過樂觀,全然沒注意到奇美電是物腐蟲生。

2009年12月,奇美電向美國司法部認罪,被迫支付2.2億美元的罰款。同一時期,在中國市場戰功赫赫卻因人事變動去職的原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陳立宜,接受中國TCL集團聘書,西進協助成立華星光電。此時,台灣面板業的天空已是烏雲籠罩。

2010年3月,舊奇美電與舊群創合併作業完成,正式更名為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Chimei-Innolux,2012年改回群創光電),孰料才隔一個月,總經理何昭陽和協理楊柱祥(現為群創總經理)就宣布達成認罪協商,即將赴美坐牢。往後半年,美國司法部還起訴了奇美電前銷售部門負責人黃文宏、前業務副總王幸宗。 (相關報導: 張顯耀幫柯文哲牽線習近平?涉受中國指示介選拉抬郭台銘 被依反滲透法起訴 更多文章

儘管奇美電業績下滑是因為金融海嘯衝擊,以及不堪日韓的競爭,但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台廠在技術或成本都喪失優勢。然而被起訴、做牢的,卻是為了公司夾縫求生的業務部門,技術主管與業務主管之間,不免因此生出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