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alantir 的崛起與「數位潘朵拉」的開啟在矽谷眾多科技巨頭中,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 (PLTR)顯得格外神秘。這家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的公司,專注於數據分析和AI,客戶卻多為政府機構和情報部門。Palantir 的創辦人包括矽谷傳奇人物 Peter Thiel,他也是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Palantir 的名字取自《魔戒》中的「真知晶球」(Palantír),似乎暗示其技術的強大穿透力。
然而,這顆「水晶球」所看到的究竟是真相或扭曲的幻象?Palantir 與美國中情局(CIA)、聯邦調查局(FBI)與國防部等機構的密切合作,更讓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這家公司究竟掌握什麼技術?它對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水晶球」的誘惑:當數據成為預測犯罪的「先知」Palantir 在當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執法與反恐領域的「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Policing)技術。透過分析大量歷史犯罪數據、監控影像、社群媒體資訊等,Palantir聲稱能夠預測犯罪可能發生的地點和時間,甚至鎖定潛在的犯罪嫌疑人。這種「先發制人」的警務模式聽來像是科幻電影情節,卻已在美國多個城市實施(Chris,2019/07/24)。然而,誠如我曾指出不同文化價值的數據「偏見」可能導致演算法對特定族群產生歧視。當 Palantir 的「水晶球」成為執法者依據,是否會讓無辜者成為「預言」的犧牲品?這也有可能是打開另一種「數位潘朵拉」魔盒,釋放 AI黑暗力量,卻也帶來無法預知的後果。
數據煉金術:Palantir 如何將「資訊海洋」變成「情蒐黃金」?Palantir 的核心技術算是一種「數據煉金術」。它能夠整合來自各種不同來源與格式的數據,包括結構化數據(如資料庫與電子表格)和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本、圖像、影片與音訊)。Palantir 的平台利用先進的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技術對數據進行清洗、分析並檢查其關聯性,以直觀的視覺化方式呈現,讓使用者能夠快速掌握複雜情勢,做出決策。這種能力在情報分析、金融犯罪調查與醫療研究等領域具有極高價值。然而,Palantir 的技術也引發強烈的倫理爭議。當海量的個人資訊被匯集、分析,我們的隱私是否還能得到保障?
(相關報導:
Palantir股價狂飆507%!「文科生CEO」為何對中國充滿敵意?中美國防AI大戰勝負在他手中
|
更多文章
)
當美國老大哥有了AI之眼:Palantir 與「數位監控」幽靈Palantir 的技術讓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中描繪的「老大哥」監控社會,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惡夢(Tyner,2004)。Palantir 的平台能夠整合來自各種監控系統數據,包括閉路電視、車牌辨識、網路流量、社交媒體等,並對這些數據進行即時分析,追蹤特定目標的行蹤、活動、社交關係。這種全方位監控能力引發人權組織和隱私倡議者的強烈擔憂。根據《Intercept》等媒體的報導,Palantir 曾協助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追蹤、逮捕非法移民,導致許多家庭骨肉分離(大學報,2019-11-27)。這些案例顯示Palantir 的技術可能被用於侵犯人權、打壓異己,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工具。
Palantir 的技術不僅僅停留在追蹤個人行蹤的層面,更能深入並分析個人思想、情感與企圖。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情感分析技術,Palantir 可以分析社交媒體貼文、電子郵件與聊天記錄等文本數據,判斷個人的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價值觀,甚至是潛在的犯罪意圖(Sarzaeim等,2023)。此類對個人思想的「預測」引發更深層次的倫理爭議。
如果政府可以根據一個人的網路言論,就將其列為潛在威脅,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言論自由?如果 AI 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情感,並據此採取行動,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將生活在一個被演算法操控的世界?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個人隱私,更關乎人類的自由意志和尊嚴。Palantir 的技術,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些問題。
從「反恐」到「穩定」:Palantir 技術的「雙面刃」Palantir 最初以反恐為主要訴求,其技術被認為在追蹤恐怖分子、預防恐怖襲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隨著 Palantir 的客戶群擴大到更多政府機構和企業,其技術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終究還是引發「從反恐到維護」的擔憂。一些人權組織和學者指出,Palantir 的技術可能被用於監控、打壓政治異議人士、社會運動者、新聞記者,甚至用於干預選舉。這種「雙面刃」的特性使得 Palantir 的技術成為一把懸在民主社會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his sword of Damocles)(Hanton,2024)。
「演算法偏見」的陷阱:當AI複製並放大社會的不公AI 演算法並非中立,它們可能繼承並放大數據中存在的偏見。Palantir 的技術高度依賴數據分析,如果數據本身存在偏見,那麼分析結果也必然會產生偏見。例如,在美國執法系統長期存在對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Rudovsky2001)。如果 Palantir 的預測性警務系統使用這些帶有偏見的數據,就可能導致演算法對非裔美國人社區進行過度監控,加劇社會的不公。這種「演算法偏見」陷阱不僅存在於執法領域,也可能出現在金融、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對弱勢群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當Palantir 進入台灣:是「科技盟友」還是「特洛伊木馬」?隨著美中科技戰的加劇,台灣科技島嶼在地緣政治中扮演關鍵角色。Palantir 作為一家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科技公司,其在台灣的動向值得高度關注。本地政府或企業是否會引進 Palantir 的技術?這將對台灣的國防、資安與社會將會帶來什麼影響?Palantir 可能成為台灣的「科技盟友」,協助提升情報分析、打擊犯罪的能力;但也可能成為一匹「特洛伊木馬」,將台灣的敏感數據暴露在美國的監控之下,甚至成為美國干預台灣內政的工具。台灣必須謹慎評估與 Palantir 合作的利弊,避免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台灣在發展數位經濟的同時,也積極推動數位政府的建設。政府部門累積大量的民眾數據,包括戶籍、稅務、健保與交通資料等。
(相關報導:
Palantir股價狂飆507%!「文科生CEO」為何對中國充滿敵意?中美國防AI大戰勝負在他手中
|
更多文章
)
如果這些數據被 Palantir 等公司掌握,並用於分析和預測,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例如,Palantir 的技術絕對有能力用於分析台灣民眾的政治傾向,並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宣傳策略,影響選舉結果。Palantir 的技術也可用於監控台灣異議人士、社會運動者,甚至用於打壓言論自由。此外,如果 Palantir 的數據安全出現漏洞,導致台灣民眾的個資外洩,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因此,我們政府在與 Palantir 等公司合作時,必須格外謹慎,確保數據安全和民眾隱私得到充分保障。
數位威權的幽靈:台灣如何避免成為「監控社會」?台灣以其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而自豪,但 AI 發展卻為台灣民主帶來新挑戰。Palantir技術可能被用於監控人民、壓制異議,將台灣推向「數位威權」的深淵。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台灣必須從法律、政策層面採取措施。首先,應加強數據保護立法,明確規範政府與企業蒐集、使用個人數據權限,保障公民隱私權。其次,應建立獨立的監管機構,監督 AI 技術的應用,防止其被濫用。此外,還應提高公眾對 AI 監控問題的認識,鼓勵公民參與監督,共同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
AI時代的「公民抵抗」:如何守護我們的自由與隱私?面對 AI 監控的威脅,我們需要積極行動,捍衛自己的自由與隱私。首先,要提升媒體的識讀能力,學會辨識假新聞、網路謠言,避免被誤導(Giansiracusa,2021)。其次要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對政府和企業的宣傳保持警惕,不輕信與不盲從。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技術保護自己的數位足跡,例如使用加密通訊軟體、VPN、匿名瀏覽器等。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監督政府的施政,推動 AI 倫理教育,促進社會對話,共同建立一個尊重人權、保障自由的數位社會。
從「數據主權」到「數位人權」:「愛逮丸」的未來之路台灣在AI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既要發展AI技術,提升國家競爭力,又要保障公民的自由與隱私,避免走向數位威權。這種情況需要大家重新思考數據的價值與歸屬,確立「數據主權」原則,確保本地的數據資源不被外國政府或企業控制,其中,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文化特色的傳統知識(規範與禁忌)。同時,我們也要將人權理念延伸到數位領域,保障公民的「數位人權」,包括隱私權、言論與集會結社自由等。台灣能否在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一個兼顧創新與自由的「數位民主典範」,將取決於每一個人的選擇與行動,尤其,更需各原住民主動積極去發展具有各族文化價值與傳統知識的小型語言模型(SLM),以便區隔我們與主流文明兩者之間認知與價值觀的重要差異(Iku-Silan等,2023)。
在AI治理方面,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為個人數據保護樹立高標準(Voigt 與 Von dem Bussche,2017),並對違規企業處以巨額罰款。歐盟還在積極推動《人工智慧法案》(AI Act),旨在對AI科技的開發與應用進行全面監管,特別是高風險AI系統(Butt,2024)。台灣或許可以借鑒歐盟經驗,加強數據保護立法,建立獨立的AI監管機構,並積極參與國際AI治理規則的制定。同時也可以與歐盟等國家共同應對AI科技帶來的挑戰,推動建立一個負責任與可信賴的AI生態系統。透過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台灣所具備的「超級」文化多樣性特色絕對可在AI治理方面走出自己的路,為全球AI發展提供貢獻。
結語:抉擇-在「水晶球」與「黑鏡」之間Palantir是一個關於科技與權力、便利與自由的警世寓言。AI 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侵蝕我們的自由與隱私。當我們享受 AI 帶來的便利時,是否也應該思考,我們願意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隱私,換取更安全的社會?我們是否願意接受政府的監控,換取更有效率的治理?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重新思考 AI 時代的價值觀,找到一條既能擁抱科技進步,又能堅守自由民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