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數位威權 文章列表
#
數位威權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科技
AI
阿將伊崮喜瀾觀點:數位極權―當「水晶球」成為凝視深淵的黑鏡!
前言:Palantir的崛起與「數位潘朵拉」的開啟在矽谷眾多科技巨頭中,PalantirTechnologiesInc.(PLTR)顯得格外神秘。這家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的公司,專注於數據分析和AI,客戶卻多為政府機構和情報部門。Palantir的創辦人包括矽谷傳奇人物PeterThiel,他也是PayPal的共同創辦人。Palantir的名字取自《魔戒》中的「真知晶球」(Palantír),似乎暗示其技術的強大穿透力。
阿將伊崮喜瀾
2025-02-20 05:50
新聞
政治
防中國短影音認知作戰滲透 學者曝4招拆解「數位威權主義擴張」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今(23)日舉辦「被染紅的訊息:中國對台認知作戰座談會」,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黃兆年指出,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只是「數位威權主義」向外擴張的「冰山一角」,台灣必須積極降低中國的「影響力操作」、強化自身民主體質與韌性。
黃信維
2024-12-23 15:44
風生活
新知
世界
你的IG和YouTube已被滲透!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 小心被洗腦
Instagram因為屬性是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早期並沒有可以大量分享的功能的情況下,相較於其他社群平台,比較不適合進行認知作戰,也不常出現公共議題討論。
大塊文化
2024-07-22 15:44
風生活
世界
中國怎麼進行認知作戰?專家曝背後手法,2階段滲透台灣
中國政府對於台灣的認識作戰手法通常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先鋪陳各式各樣的陰謀論,例如台灣在外交上大撒幣,花了太多不值得投入的金錢。在這個階段,中國會大量製作這方面的影片,標題通常會帶有聳動字眼,例如:「台灣外交不為人知的祕密」等。有些人看了之後,就會開始產生一些討論,並且在社群裡頭分享。
大塊文化
2024-07-18 17:54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抗爭者和全球網路互相需要!確保網路自由開放,支持勇敢的中國抗爭者
2022年11月底,中國網路上充斥一片憤怒、哀悼以及不可置信。觸發這一切的,是發生在中國西方新疆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的一場大火,在這場大火中,至少十人在一棟高樓中喪生,而嚴苛的防疫規則很可能限制了受害者和救援者的行動,新疆民眾──包含維吾爾族人在內──走上街頭抗議。
自由之家
2023-01-21 16:10
新聞
國際
國內
軍事
烏克蘭戰爭:中國對台灣發動疑美論宣傳戰,成效適得其反
俄羅斯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北京當局對國際社會進行宣傳戰,多次稱美國和北約挑起俄烏衝突;同時也對台灣發動資訊戰,希望引起台灣人民對美國安全承諾不可信賴的質疑,中國官媒也在撤僑問題上利用台灣網紅操作中國政府照顧海外台灣僑胞的形象。有分析人士說,中國對台灣的撤僑宣傳不但沒有達到目標,反而還引起一些中國公民對中國政府撤僑行動遲緩的批評。
美國之音
2022-03-23 01: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北京大學公開承認:中國科技創新仍須「摸著美國過河」,「脫鉤戰略」嚴重衝擊人工智慧與晶片產業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1月30日發表《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公開承認中國科技創新仍須仰賴「摸著美國過河」,美國的「脫鉤戰略」嚴重衝擊中國科技產業。雖然拜登政府尚未確定「脫鉤」範圍,但晶片與人工智慧產業幾乎確定不再「掛鉤」,中國的科技尖端產業恐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也是中國頂級研究機構對美中科技戰的點評:效果確實卓越。
李忠謙
2022-02-04 05:53
評論
國際
政治
風評
風評:唐鳳事件透露美台關係的嚴重「技術障礙」
正當台灣興高采烈接受美國邀請參加美國總統拜登(JoeBiden)主持的民主峰會(TheSummitforDemocracy),並由科技政委唐鳳代表總統蔡英文在「反對數位威權主義,肯定民主價值」的分組討論中發言。不料發言過程中白宮官員耍了小手段,下令把後半部發言影像「卡」掉,只留聲音和唐鳳照片。事後台美雙方都宣稱訃這是出了技術問題,其實這個「技術問題」背後顯示出台美關係存在很大「技術障礙」。
主筆室
2021-12-15 07:20
新聞
國際
國內
民主峰會風波》唐鳳「兩岸地圖」為何消失?路透、美國官方說法一次看
美國總統拜登上週舉行的民主峰會期間發生的插曲,引發了台美之間的風波。台灣赴會代表、政務委員唐鳳的投影片被黑屏,當時她展示出公民權利開放程度地圖,突顯了台灣民主與中國專政的不同。《路透》12日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唐鳳的投影片播放大約一分鐘後,引起了美國官員的驚愕,後來只剩下音頻,而沒有圖像。
蔡娪嫣
2021-12-13 16:40
VIP
政治
兩岸
調查
政經解密
中國將自己的路走絕?國際挺台聲浪高漲 專家曝兩岸交流恐成「大拜拜」
近來適逢兩岸企業家峰會、海峽論壇,能看到除了過去與中國的常態性的互動外,世界各國挺台動作相當明顯,與過去情況有所改變。有一涉外要角表示,中國過去經常利用與台灣政商界高層交流的機會,釋放政治紅利,讓台灣人民有感進而促統,不過,可以看到近來各國政治人物挺台力道增加,讓中國政治影響邊際效益遞減,也逐漸讓中國的動作失靈。
黃信維
2021-12-10 16:00
新聞
國際
「當科技成了資訊守門人,假訊息也像原子彈炸裂!」民主峰會前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呼籲「團結對抗假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號召的「民主峰會」9日即將登場,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與穆拉托夫8日應邀參加「民主峰會」的會前討論會,暢談這個時代的新聞困境。蕾莎表示,由於科技取代了記者的資訊守門人職責,才會導致假訊息快速擴散,猶如引爆一顆「看不見的原子彈」。兩人也呼籲新聞行業保持批判性格、世界更要團結對抗假訊息與仇恨言論,防止人性黑暗面成為常態。
陳艾伶
2021-12-09 18:06
VIP
評論
國際
兩岸
軍事
新新聞
專欄
黎蝸藤專欄: 習近平終於對限武談判鬆口了!
10月中美國國安顧問蘇立文(JackSullivan)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會談後的分析,美國和中國的較量進入一個相對平和的新階段。最重要的莫過於在蘇格蘭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中,美中兩國出人意料地發表聯合聲明應對氣候變化。瑞士會談後雙方本來說年底之前舉行拜習會,結果11月中旬就召開了,看起來美中關係緩和的進展還比預期快一些。
黎蝸藤
2021-11-26 15:10
VIP
評論
國際
新新聞
專欄
經濟
宋承恩專欄:美國會推《戰略競爭法》抗中,首度稱台灣「政府」
拜登(JoeBiden)就職美國總統後,自己及高層官員不斷宣稱,將採取有體系、有策略的方式對抗中國,但究竟採取怎樣的策略、姿態為何?外界多所猜疑,甚至批評。4月8日兩黨參議員正式提案制定《2021戰略競爭法》(StrategicCompetitionActof2021),這等於是國會為行政部門擘劃的對抗中國整體戰略。
宋承恩
2021-04-16 15:10
新聞
國內
調查
藝文
中國推行數位監控、日本文化攻佔美國 當幻想已成現實,台灣電馭叛客走到哪?
2020年到了。這年份恍若科幻小說中的數字,事實上,就連幻想也已成為過去,於1982年上映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故事發生在2019年黑暗的洛杉磯裡,而同樣在1982年,日本漫畫《阿基拉》登場,爆走族少年騎著未來機車,在2019年的新東京街頭疾走……
吳尚軒
2020-02-16 09:50
新聞
政治
提十大數位行動計畫 張善政問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如何與蔡英文兩岸政策搭配?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20日晚間參加政見發表會,他提出「十大數位行動計畫」,認為與前總統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前後呼應,並指蔡政府的數位政策偏差,還用新科技操弄網軍、打擊異己,他希望與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打造數位強國、達到數位平權、杜絕數位威權」為目標,並反問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曾自許「務實台獨工作者」,如何與號稱「維持現狀」的蔡英文在兩岸政策搭配?
潘維庭
2019-12-20 20:06
新聞
政治
「不讓數位機器侵害公民隱私」 韓國瑜與張善政提《反數位威權宣言》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前政委蔡玉玲、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吳怡玎、國民黨青工總會長林杏兒,13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防堵數位威權,保障數位人權」記者會,並簽署由「國政配」提出的《反數位威權宣言》。
潘維庭
2019-12-13 12:05
新聞
政治
挨轟歧視女性 張善政「原汁原味」重述:對我斷章取義到達霸凌程度
因一席稱總統蔡英文「沒有生過小孩,不懂父母心」言論挨批歧視女性,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今(13)日上午表示自己是被斷章取義,強調重點是若不給懷孕的新住民健保,才是在歧視懷孕但沒健保的新住民女性,直指網上斷章取義對他達到霸凌的程度。對於媒體提及,最近批蔡口氣越來越重?張善政也回應,「我講話力道越來越大,是因為蔡英文所作所為,令我越看越生氣。」
潘維庭
2019-12-13 11:32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華為5G設備在哪賣最好?與中國交好、數位威權主義盛行的東南亞
進入2019年,關於是否採用中國華為公司的5G網路技術,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是否接受華為已經不是一個關於技術或經濟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美國之音
2019-02-22 21:00
評論
財經
新新聞
專欄
科技
劉世忠專欄:ΑΙ與外交決策
ΑΙ無法取代人類決定外交政策,但可做為輔助工具,提供決策者更周延與適當的選擇。台灣若強化ΑΙ技術做為決策輔助,將能更全面且細緻地研判北京的攻勢行為模式,預做危機防範。
劉世忠
2018-09-03 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