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來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來說,「避開中國」(Anything But China)已成為當務之急。
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意識到自身過於依賴中國的供應商,於是被迫開始推行「中國+1」戰略,即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同時,在其他國家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作為補充。
如今,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再次加劇,許多科技企業正加速將生產遷出中國,在其他地方尋找供應商,這表明全球科技界正日益在中美兩國之間出現分化。
「大家都在嘗試尋找中國的替代者,」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會長Wong Siew Hai表示。「企業正在重新設計業務。『適時制』(just in time)戰略已不復存在。有人把這種新戰略稱為『備用制』(just in case)。」許多科技公司離開中國後都遷往了馬來西亞。
這一趨勢給亞洲和拉美國家帶來了提升價值鏈的機會。中國供應商也由此加快了海外擴張步伐,許多供應商應西方客戶的要求在境外設立了工廠。
標普(S&P)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與第一波多元化浪潮時企業只將產品組裝業務遷至中國境外不同,當前這一階段涉及到轉移生產傳感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元件等零部件的工廠。標普分析師寫道,此類舉措需要在機械和零部件方面進行大規模前期投資,這使得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行動更加持久得多。
中國嚴格的新冠疫情封控措施曾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種產品的生產陷入混亂,引發了西方企業從中國向越南和印度等地的大規模外遷。
自那以後,美中兩國之間就哪方掌控著未來最關鍵技術展開的較量加速了這種轉變。科技行業高管現在預計,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會加大企業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華依賴的壓力。川普最近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了10%的關稅,並威脅要徵收更高的關稅。
在與半導體相關的產品中,「避開中國」趨勢尤為明顯,而半導體產品正是美中科技摩擦的核心。過去兩年,美國政府禁止中國獲取最尖端的晶片和設備,而中國則在大力推動開發國產晶片替代品。
中國曾是全球伺服器生產的主要基地。但自美國在2022年10月限制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以來,AI伺服器越來越多地在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等地組裝。
晶片製造設備生產商及其供應商也在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去年11月報導,在美國政府的施壓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和科林研發(Lam Research)正將中國公司從其直接供應鏈中剔除。
Advanced Energy Industries生產用於半導體生產的電源系統和其他組件。該公司上個月表示,將在7月前關閉其在中國的第三家也是最後一家工廠。該公司執行長斯蒂芬·凱利(Stephen Kelley)說,過去兩年,這家總部位於丹佛的公司一直在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菲律賓和墨西哥。
他說:「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客戶不希望我們在中國生產。」該公司一位發言人表示,此舉是公司關閉未充分利用的工廠和提高利潤率計劃的一部分。
從智慧型手機到筆記型電腦,消費類設備也出現了生產遷出中國的情況。
在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的一項年度調查中,360多家受訪企業中有30%的公司表示,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始將製造業務轉移到其他地方。約四分之一的受訪科技和研發公司表示,已開始將供應鏈遷出中國。
隨著西方科技公司將其最先進的晶片、AI伺服器和消費類設備的生產和組裝轉移到勞動力和能源成本與中國相似的東南亞地區,後者正在蓬勃發展。據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數據顯示,2023年東南亞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3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兆5307億75萬),高於2018年的15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兆753億9748萬)。
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英飛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和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已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工廠投入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過去三年,總部位於加州帕洛阿爾托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惠普公司(HP)在泰國增設了生產基地,用於組裝便攜式電腦。馬來西亞檳州的工廠現在正大量生產最先進的AI伺服器。
受此推動,馬來西亞2024年的半導體、計算機等電子產品出口額達到創紀錄的137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兆4875億410萬),對美國的出口大幅增長。
截至2023年,全球幾乎所有的筆記型電腦都是在中國生產的。而市場研究公司集邦(TrendForce)估計,今年中國在全球筆記型電腦產量中的份額將降至80%,越南和泰國的筆記型電腦產量將持續增加。
越南可以說是從供應鏈遷出中國行動中受益最大的東南亞國家,該國也在尋求吸引來自半導體行業的投資。
在最近於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一次半導體論壇上,數百名與會者以及一些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的高管擠滿了會議中心,聆聽越南高級官員的宣講,後者稱越南是值得合作的夥伴。越南政府已提議提供稅收減免,並制定目標要培訓5萬名工程師來支持晶片行業發展。
半導體製造商美滿電子科技公司(Marvell Technology)越南子公司總經理Quang-Dam Le表示,該公司也在尋求從越南的工程人才庫招兵買馬。Le說,過去一年,美滿電子科技在越南的員工數從300人增加到近470人,預計未來幾年員工數將每年增長20%。美滿電子科技的總部位於加州聖克拉拉,設計用於汽車和雲計算領域的高端晶片。
相比之下,作為全球研發工作調整的一部分,美滿電子科技在2022年10月削減了中國的研發人員。
與此同時,許多中國公司也在向海外轉移,應西方客戶的要求,在中國以外地區設立子公司和工廠。
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光收發器製造商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Eoptolink Technology)擴建了泰國工廠,以增加對海外客戶的供應,並避免美中關係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據知情人士透露,客戶要求該公司擴大海外產能,這樣就不必從中國購買該公司產品了。新易盛的主要客戶包括Meta Platforms和亞馬遜(Amazon)等大型科技公司。
總部位於深圳的唯特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Vital New Material)在許多客戶遷出中國後設立了東南亞和墨西哥子公司。唯特偶生產用於筆記型電腦、太陽能板和工業機械的焊接材料。
當然,很少有國家能與中國繁榮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和勞動力生態系統相匹敵。
晶片設備行業檳城代工製造商Kemikon的執行長Marcel Wismer估計,將業務遷出中國可能使供應商的成本增加多達15%。
「中國的製造業難以匹敵,」Wismer說。「你在成本、數量和交貨時間上都比不上他們。」
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Mario Morales表示,長期而言,建立新生產線的成本更高、風險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