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歸白宮還不到一個月,美國國內乃至於國際秩序都出現許多驚人的變化—包括「美帝」(U.S. Imperialism)這個充滿貶義、冷戰時期共產陣營普遍對美國的稱呼,竟然成為今日西方陣營對川普政府的常見批評。
從美國國內的角度來說,《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丹尼爾・亨寧格(Daniel Henninger)就批評川普是一個「帝王式總統」(Imperial Presidency),因為他正在挑戰美國憲政制衡體系的極限。除了川普偏好用行政命令繞過國會的限制,他也指示司法部不要執行由國會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確認的「TikTok禁令」;甚至無視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4條第一款的「出生公民權」,不再把無證移民在美國生下的子女視為公民。
亨寧格對川普的點評是「他不想受到任何束縛」,畢竟川普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批評「美國政府現在連國內的簡單危機都無法處理」,所以他上任後立即宣布美國的邊境與能源問題都進入了緊急狀態,他幾乎每天都會簽下更多行政命令,試圖扭轉美國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嘗試對世界各國徵收更多關稅。他的支持者可能不以為意,甚至認為在當前的嚴峻處境下,川普的霹靂手段才是美國真正需要的解方,但亨寧格並不認可川普試圖擺脫「問責性」的極端作法,並且呼籲保守派「管管他」。

說穿了,這畢竟是美國的「家務事」,人家的政府怎麼運作畢竟是人家的事。問題是這可是扮演世界警察的美國,而且川普的「帝國主義傾向」不僅僅是展現在違反憲政權力制衡的國內面向,更展現在他試圖讓美國再次成為一個企圖擴張領土的霸權國家,這就讓各國不得不緊張起來。除了美國的懶人包式網路媒體Axios也說「川普有個帝國擴張夢」(Trump dreams of empire expansion),英國的《經濟學人》同樣認為「美國有個帝王總統」(America has an imperial presidency)。
川普對格陵蘭、加拿大、巴拿馬運河、乃至加薩走廊的言論我想不用再贅述,有意思的是,川普上任之初的第一批行政命令中,就包括將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山(Denali)恢復舊名「麥金利峰」(Mount McKinley)。麥金利是誰?川普在今年的就職演說中特別稱讚這位美國前總統「非常偉大」,因為他「透過關稅和才智讓我們的國家變得非常富有」。《經濟學人》提醒讀者,麥金利就是一位帝國主義者,因為夏威夷、關島、菲律賓和波多黎各就是在他任內被納入美國領土。
美國的立法權(國會)與司法權(聯邦最高法院)究竟還能不能制衡川普(行政權),這除了需要時間證明,由於國際場域講究的多半還是「比拳頭大」的實力邏輯,川普政府若真搞出什麼擴張結果,恐怕不是幾位大法官們宣告違憲就可以彌補與解決的爭議。 (相關報導: 武力併吞也沒關係?《經濟學人》:全球已有超過1/3國家,支持中國「以任何手段統一台灣」 | 更多文章 )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回顧美國歷史,川普的擴張主義其實不見得是美國的「特例」,因為第三任美國總統、《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曾主張「征服加拿大」;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1946年與丹麥進行駐軍談判時,宣稱「買下格陵蘭是最簡單、最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雷根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則抨擊對手福特(Gerald Ford)歸還巴拿馬運河的政見,並稱「我們建造了它,我們買下了它,我們要保留它!」
Trump, Putin, Xi and the new age of empire https://t.co/eo7DUUhBC3 | opinion
— Financial Times (@FT) February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