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獎將從4日起開始揭曉得獎名單,打頭陣的生理學或醫學奬(簡稱醫學獎)得主將在台灣時間下午5時30分出爐。
以下是有關諾貝爾醫學獎,您不可不知的豆知識:
BREAKING NEWS:The 2019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s been awarded jointly to 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 and Gregg L. Semenza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how cells sense and adapt to oxygen availability.” pic.twitter.com/6m2LJclOoL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19
Q.歷屆共有幾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自1901年以來,今年是諾貝爾醫學獎第112次頒獎,過往曾有9次未正常頒獎的年度,除了因為一戰及二戰無法頒發外,也是因為該年並沒有符合瑞典科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遺囑中「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的人」而從缺。

截至2020年為止,醫學獎獲獎者已達222人。而歷屆得主中,僅有12位女科學家獲得殊榮,發現轉位因子的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當中唯一單獨獲獎的女性科學家,最近的一位女性得主是2015年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
根據諾貝爾奬官網,今年每個領域的得獎者都將獲頒1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70萬元)獎金,若獲獎者超過一位,獎金則由得主均分。諾貝爾獎規定,共同得獎者最高只能有3人,歷史上單獨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有39位,兩人獲獎的組合有33對,三人得獎的組合則出現過39次。
In 2015 Tu Youyou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developing a new 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 also tested the new drug on herself to speed up the time needed for development.Her discovery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NobelPrize pic.twitter.com/cA2vKWDcrX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19
Q.歷來最年輕、最年長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分別是?
據統計,截至2019年為止,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平均年齡是68歲,其中最年輕得主是1932年得獎者、加拿大醫學家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班廷因製成人造胰島素,為糖尿病找到治療方法而獲得殊榮,獲獎時年僅32歲。
歷屆醫學獎最老得主則是發現腫瘤誘導病毒的美國生物學家勞斯(Peyton Rous),勞斯1966年獲此殊榮時已高齡87歲,比獲獎平均年齡足足高了兩輪。
Doodle de Google recuerda al docto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Premio Nobel por descubrir hormona de la insulina.#DiaMundialDeLaDiabetes pic.twitter.com/JkMGtCmXrO
— Fernanda Familiar (@qtf) November 14, 2016
父子、兄弟、夫妻檔得主
歷屆得獎者中,不乏許多學霸夫妻、父子、兄弟檔組合。美國生物化學家格蒂‧科里(Gerty Theresa Cori)與丈夫卡爾‧科里(Carl Cori)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在1947年聯袂獲獎。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邁-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與丈夫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則在2014年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共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細胞與血氧的探戈、大霹靂與熱木星、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解讀2019年諾貝爾3大科學獎項 | 更多文章 )
May-Britt og Edvard I. Moser får Storkorset: Kong Harald har utnemnt professorane til Storkors av Den Kongelige Norske St. Olavs Orden. Dette for deira fremifrå innsats innan nevrovitskapleg forsking. https://t.co/cdqAbLSGgO #Nyhende (Herøynytt) pic.twitter.com/14GqJgcdFN
— Sunnmøre24 (@Sunnmore24) February 23, 2018
此外,還有兩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父親、一位得主的哥哥拿過其他領域的諾貝爾獎。瑞典生物化學家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n)在192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兒子烏爾夫‧馮‧奧伊勒(Ulf von Euler)則在1970年因為神經遞質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生物化學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是195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的長子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則於200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