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攻入人腦!含量加總相當於「1支塑膠湯匙」學者揭「這些器官」也成囤積區

近期國外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已能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人類大腦,且每個大腦平均有7克塑膠微粒。(示意圖/PIxabay)

近期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指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已能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人類大腦。 研究團隊分析了52份人類大腦樣本,發現每個大腦平均含有約7克塑膠微粒,約等同於一支塑膠湯匙的重量,且失智症患者大腦內的塑膠微粒含量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

塑膠微粒累積於大腦,含量持續上升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科學家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中,分析了52份人類大腦樣本,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其中,2016年的樣本與2024年的相比,後者的塑膠微粒含量增加了約50%,顯示這些微粒在大腦中的累積有上升趨勢。

進一步分析顯示,確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塑膠微粒的含量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但研究人員也指出,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微粒與認知障礙之間的直接關聯,因為失智症患者可能因血腦屏障較弱,導致有害物質更容易累積。

塑膠微粒來源為何?

塑膠微粒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可能來自製造過程或從塑膠製品中脫落,可透過空氣、食物和水進入人體,並累積於肝臟、腎臟、大腦等器官,先前也被科學家發現存在於人體的血液、肝臟、肺臟,甚至母乳和胎盤中。

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具體危害,但相關研究指出,這些微粒可能引發氧化壓力、細胞損傷、器官功能障礙、代謝異常、免疫反應等問題。此外,塑膠微粒表面可能附著有害物質,如戴奧辛、塑化劑或重金屬,進一步增加對健康的潛在風險。 (相關報導: 刺青罹患這疾病風險暴增21%,面積再小都一樣!醫曝哈佛最新研究:多在2至11年後發病 更多文章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發文指出,現代生活方式可能加速塑膠微粒的累積,瓶裝水、外帶食品及一次性塑膠容器,都是潛在的攝取來源,更強調減少塑膠微粒影響不僅是個人責任,也需要社會、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從減少一次性塑膠、改善食品包裝,到加強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才能有效應對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