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青少年的心中都有個期盼:希望自己能跟大人一樣。大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成熟世故的一面,成了他們心中無限的嚮往。而嘗過這種光鮮滋味的孩子,要他們變回一般純樸的國中生、高中生,幾乎是很難。就好似看過滄海就難為水,眼下同學的單純生活,他們看不上眼。他們會覺得班上同學好幼稚、好俗、好窮、好醜、沒品味……
青少年很容易嚮往「大人世界」的三樣東西:
關鍵的時期,通常在小學高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這段期間,如果接觸到超過同齡孩子所會有的物質享受或社會經驗,就會越來越回不去了。
例如小六的女生,交了一個國三或高中生,甚至是成人的男友,這會讓她有「自己可以像大人那般發展男女關係」的錯覺。
「成年人的交往關係原來是這樣,我才不想再談什麼小孩子的戀愛。」他們會以為自己跟大人沒什麼不同,但說穿了,青少年其實就是「沒本錢」可以學大人,所以容易投注足以毀掉一生的代價。
大人有合法賺錢的技能可以養活自己,大人有更好的社會判斷,可以避免被騙財騙色的陷阱(就算被害,也比較有能力重新站起來)。這些青少年都缺乏,但他們認為衰事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認為大人可能是瞧不起他們,或只是想限制他們。
說起來,青少年過早接觸這些人事物,容易發生問題,著實是來自於青少年那種「看好,不看壞」的心理傾向。只要是他們有興趣、想要的,就會在心中放大其美好的表象,並忽視其中可能的代價和風險。
這不只是人生經歷不足、缺乏判斷這麼簡單,還有青少年容易受情緒波動影響而侷限注意力,難以全面、理性地去評斷人事物;並且習慣透過放大優點、忽視弱點的方式,壯大自己的信心和建立認同。
如果青少年理性上那麼好「勸」,我們自然也不用那麼擔心他們太早接觸超齡的事物。但因為上述提到的種種特性,使得超齡的事物經驗一旦在他們心中落下了根,要他們把心思放回原本的學校,就非常考驗父母、師長的智慧。
1、家人給予超齡的物質享受
有的家庭出於愛,或是想培養孩子品味,就會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品味與擁有,其實是兩回事。可以學習欣賞,不代表就一定要擁有。
2、交友複雜
校外的「學長姊」,或是網路認識的乾哥乾姊、社會人士,相約出來玩,或帶去「見見世面」。
交友廣闊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在於大人沒有篩選、規範他們一同去哪裡、花多久時間、去做哪些事,以至於讓那些超齡經驗,改變了青少年的認知和價值觀。
3、孩子缺乏自信和生活重心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他們需要有出口、有目標去發揮他們的精力。
當青少年說「不是那些東西我得不到,而是那些東西很爛,我不需要,我有更好的。」他們的目光就會比同儕更容易停留在那些對大人世界的美好想像裡,並且把重心轉移到能帶給他們這些經驗的人身上。
而這些青少年一旦「滄海難為水」,就會存在幾種隱憂:
1、有中輟風險
每天上學都變得越來越痛苦,青少年的心裡也想著「放學後的生活,才是我要的。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跟這群沒意思的人混在一起,學這些沒屁用的學科呢?」
2、與班上同學格格不入,成為孤立的存在
這還可能衍生出一種尷尬:如果後來在校外的「成熟圈」混得不好,長久以來,他瞧不起的班上同學卻已經跟他疏遠了。他,就成了班上同學、老師眼中的一個特例存在。
就像故事中的蘭倩,那種孤單、寂寞,又放不下「身段」的為難,心事無人知。
3、物質需求大,價值混亂
例如國三的少年可以拿到幾萬元的鞋子、包包,他的物質胃口當然會被養大,認為自己的消費水平就該如此,但哪裡有那麼多的錢可以支應這種開銷呢?
這也讓他對合法、正常的職涯提不起興趣。因為認真念書或是學習技藝,一個月領三萬塊,是能買什麼對他來說「像樣的東西」?
4、易被騙
渴望金錢、渴望成熟的愛情,或渴望外貌受到大量關注,這樣的需求被養大了,一旦現實環境無法滿足,他就會焦慮。人一焦慮,就無法理性,就容易被騙。
有時,明知有異狀,卻還是選擇性忽視,找理由合理化這一切很正常。
接下來,就一步步陷進去。被騙簽不合理的合約、被騙拍裸照、被騙失身、被勒索,時有所聞。
5、觸法風險高
因為要賺快錢,而以青少年的視野,快錢的機會幾乎都在非法的事情上。
尤其看到幫派大哥們出手闊綽,請你上酒店,菸酒、檳榔、消夜,他請客,出入都有跑車,能不羨慕嗎?所以被大哥「照顧」過的青少年,自然容易被幫派吸收了。
我們不是要把孩子限縮在溫室裡,不讓他們接觸更多真實世界,而是金錢、愛情、對容貌的掌聲,容易讓人迷失。這些在成人社會裡,亦是最容易充滿陷阱。
而青少年最無力獨自承擔的,就是過高的風險把他們帶離成長的常軌、掉入社會的深淵。
我常認為,現代社會其實存在一條隱形的軌道,如果成長過程做的選擇偏離軌道太遠,會有很高的機率掉到社會的邊緣。
例如輟學沒能力找工作、欠債無力償還、青春期懷孕,或是家裡蹲、生活圈封閉,甚至引發身心疾病。
一旦變成如此,看著同學都畢業,自己的年紀也比別人大,想再重返校園,心裡的那道檻會更過不去。
其實,現在的孩子更有創意,能透過網路獲取無遠弗屆的知識。孩子接觸的人事物,大人如果能了解,並助其認識現實運作,而不只是停留在想像與嚮往,我認為反而是好事。
一、了解孩子的生活會接觸哪些人、事、物
家長最好能了解青少年的交友範圍,尤其是校外的部分。
因為校內還有老師幫你一同觀察,但校外或網路的朋友會做哪些事,你就很難得知全貌。
並請孩子介紹他們感興趣的嗜好、活動。多讓青少年自己說,而不是大人自己瞎猜,因為這也會讓孩子覺得大人很瞎,懶得再理我們。
大人也不要出於自己的價值觀,就立刻否定他們。這樣不僅孩子不會再跟你分享這些事物真正的全貌,他也不會因為你的禁止而馬上收手,反而轉為偷偷摸摸進行。
二、了解青少年是否知道其中的風險、對自己的行為有規範
我們會定義「超齡」,就是該人事物,青少年目前是缺乏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去判斷和行動的。
大人可以先核對他目前對此的認識有多少、是否了解其潛藏的風險,例如去見網友,應該約在什麼公開場所?去KTV,遇到別的客人騷擾,該怎麼辦?若他都答得出來,對於各種突發情境知道怎麼應變和求救,我們就可以放心一些。
此外,任何的興趣、嗜好或出外遊玩,都需有一定的規範底線。任由他隨便玩、隨便買,日後可能造成失控。
詢問他會怎麼規範自己,預設多少時間、多少錢、頻率多高?如何避免超出時間、超出預算?如果超出了,後續有什麼應變計畫?
大人可以從這些面向,了解孩子是否有成熟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超齡的人事物。如果他的思考和心態成熟度夠,他就不會輕易迷失在超齡世界裡回不來。
三、避免給予超齡的物質享受
1、價格不要超出同儕太多
孩子滿足了一時的虛榮,卻少了適應群體的機會。孩子會漸漸把自信都建立在突出的物質上,而不是更用心地去經營自己的人際、培養自己的能力。
因為物質最快吸引與眾不同的目光,它最不需要個人努力,也最不會有挫折(在課業、體育方面努力,還可能會失敗)。因為不會有挫折,所以也不用調整自己,孩子就容易在人際上出現狀況。
由於人際能力是得透過在意他人、在意團體,不斷做出觀察與調整,在他人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才能越磨越好的。
長期沒有花心思去關照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習慣我行我素,沉浸在自己的優越感當中,一旦被冷落、排擠了,腦袋想得出來的推論,就只有「同學只是在羨慕、嫉妒我而已」。
但情況絕不是那麼簡單,只是他看不到。他被自己手上的物質所蒙蔽了,而無法往外看見人際互動的本質。
2、價格不要超出他這個年齡所能賺到的金額太多
如果給青少年的物質,超過他這個年齡所能賺到的金額太多,這樣他會以為錢很好賺,但事實並非如此。等到日後他的胃口被養大了,開始跟你要這個、要那個,費用越開越高,你想收緊就難了。
你開始想透過零用錢讓他學習控制預算,但他的消費觀已經偏差,想買的東西永遠超出零用錢太多,他就會不開心,把氣出在你身上,或把腦筋動到犯法的快錢上,例如偷竊、做車手、加入黑道、做援交等。
四、足夠的情感連結與生活重心
青少年如果能與周遭的同儕、家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如果他的日常生活能找到投入的重心,大人的世界對他就不會產生龐大的誘惑力,而這,才是一切穩定的根本。
大人如果花心思留意青少年這兩個面向,孩子大多能夠健康安全地成長。
總歸來說,讓孩子接觸的人事物,最好能站在他們的年齡層,為他們先想過,從這點出發就不會偏差太多。
倘若現在他們就能肯定自己,不論蒼海,還是小河,眼前都可以是迷人的風景。
作者介紹|林維信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專欄作家,任職於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彰化師大輔導諮商所碩士畢業,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任職於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目前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擁有NGH國際催眠師執照、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認證督導。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與潛意識議題。已參與多場中小學生班級輔導與宣講、教師專業輔導知能講座、家長親職講座與諮詢等。著迷於探究人類心理運作、性格與生命實相,一路從劇場表演學、攝影、NLP神經語言學、催眠,多所涉獵、學習至今。
相信每個人的自發性,更能幫助其實現驚喜的潛能。希望透過撰寫文章,為青少年說不出的感受,發聲給更多的大人們聽;也希望幫助大人聽懂孩子的需求,建立良性的教養互動,減少摩擦帶來的挫敗,找回彼此會心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