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通過影片向台灣民眾送上新年祝福,表示:「臺灣鄉親序大新正快樂、新春大賺、闔家平安」。這段使用閩南語的祝賀原本旨在拉近與台灣民眾,尤其是長輩群體的情感距離。然而,陳斌華的閩南語表達顯得生硬,語調僵化且發音不自然,給人一種刻意背稿的感覺,缺乏真情實感。這樣的表現未能引發台灣民眾的共鳴,反而顯得突兀,更讓許多人感到困惑。此外,相關新聞稿的文字表述生澀,過於強調形式化,缺乏溫暖與真誠,進一步加深了兩岸之間的語言與文化隔閡。
以閩南語進行溝通本是值得肯定的嘗試,但成功的溝通需要的不僅是語言的形式,更要考慮語言使用的流暢性、文化脈絡的契合度,以及表達方式的真誠自然。對於台灣民眾而言,陳斌華的祝福更像是一次政治性表演,而非真正的關懷。在新聞稿中,詞句如「序大新正快樂」表面上看似親切,卻未結合台灣民眾的語言文化使用習慣,讓整段祝福顯得不倫不類,難以引發情感上的連結。這樣的方式反而適得其反,未能真正縮短心理距離,反而讓台灣民眾感受到疏離感。
此外,國台辦近期的對台工作檢討會中,將2024年的對台軍演列為重大政績,進一步加劇了台灣民眾的不滿情緒。這些軍事行動,包括“聯合利劍”演習,對台灣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不僅擾亂了台灣的日常交通與經濟活動,也讓台灣民眾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然而,國台辦卻將此列為遏制「台獨」的重要成就,完全忽視了其對台灣社會的負面影響,這樣的高壓策略只會進一步加深兩岸的對立情緒。對於兩岸民眾而言,和平與穩定才是最重要的共同利益,而非頻繁的軍事壓力與對抗。
這些事件凸顯出大陸對台策略中的幾個根本問題。首先,在形式化的語言與政策宣傳上,大陸的做法顯得僵化而缺乏彈性,無法真正觸及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其次,大陸對台灣文化與民意的了解仍存在明顯不足,試圖用形式主義或高壓手段推動政策,只會加深隔閡。若要實現兩岸的真正溝通與情感聯繫,大陸需要更真誠地了解台灣民眾的真實需求與期待,以更接地氣的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並以和平、互信為基礎推進兩岸關係。
未來,大陸若希望有效促進兩岸情感的連結,應該拋棄僵化的形式主義,避免單純將政治語言或軍事手段視為對台工作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用更自然、真誠的語言與行動,展現對台灣文化和民意的理解與尊重。只有真正縮短心理距離,兩岸才能夠在情感與認知層面上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進一步為和平與共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相關報導: 台海解碼》塵封20年「澳門模式」能讓兩岸再度破冰?陸方3涉台人士幕後穿針引線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