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報告:擴大兩岸貿易vs.強化國內經濟 此次大選是「台灣經濟未來的辯論」

美國國會報告認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仍以擴大兩岸貿易為優先,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則將重點放在提升國內經濟實力,此次大選為「台灣經濟未來的辯論」。(蔡耀徵、陳明仁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針對台灣2016大選前後經濟情勢提出評估報告,認為對照國民黨及其候選人朱立倫仍以擴大兩岸貿易為優先,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將重點放在提升國內經濟實力,直指此次大選為「台灣經濟未來的辯論」。

無論大選結果如何 ECFA後續談判進展有限

雖然國民黨在大選中仍主打兩岸牌,但報告認為,無論大選結果如何,除了選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必須先完成立法之外,目前尚未生效的兩岸協議也必須在新的監督機制下重新審查,必要時可能重啟談判,而中國將不會同意,因此ECFA後續談判的進展將極為有限。

USCC這份題為《政治變遷下的台灣經濟》的報告,集中討論台灣兩大政治陣營及候選人,在2016大選所提出的經濟政策。報告認為,不同於過去大選均被視為台灣主權及統獨辯論,在台灣經濟成長幾近停滯之際,此次大選中主權議題已不如過去那樣重要。

藍綠同樣提出「維持現狀」 輿論反應大不同

報告指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提出的「維持現狀」說雖然並未明確定義,但多被詮釋為「維持台灣政治經濟的高度自主,但不對統獨採取具體行動」,成功使其將選戰焦點集中在內政並取得領先。

與此同時,國民黨同樣以「維持現狀」來搏取支持,卻屢屢引起統獨爭辯。原本的候選人洪秀柱主張被認為過於傾中,有支持統一的傾向;總統馬英九在11月突然推動馬習會,也遭到輿論反對。雖然朱立倫提出「One Taiwan」,看似支持「維持現狀」,但他也支持馬習會,並主張與中國加強關係,這卻可能「改變現狀」。

報告從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出發,分析雙方經濟主張的差異,認為目前執政的國民黨主張,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是台灣經濟成長及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而民進黨則主張應該強化國內經濟發展,藉由發展在地資源增加國際競爭力。

報告指出,兩岸人員、貨物和資金往來持續成長,顯示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加深;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及主要外資來源,然而對台貿易卻僅佔中國總體貿易額的4%,憂心台灣面臨中國經濟施壓的恐懼持續擴大,並成為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主因。

20160108-美國國會報告,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加深。(取自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評估報告)
美國國會報告,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加深。(取自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評估報告)

報告指出,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時曾承諾,在上任2年內達成「633」,但在金融海嘯中挫敗;其後便藉由增加與中國的貿易及簽署ECFA,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然而台灣持續經濟低迷,加上《兩岸服貿協議》支持率偏低,成為2014年太陽花運動及九合一選舉大敗的主因。儘管如此,馬英九在2015年5月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仍堅持,九合一敗選的主因是國內因素,與兩岸政策無關。

國民黨再打兩岸牌 民進黨主張建立更多自由貿易夥伴

報告認為,從馬英九的談話可以看出,國民黨仍相信,即使國內經濟情勢的處理已缺乏民意支持,但兩岸政策仍受到廣泛支持,這也說明了為何國民黨在2016大選仍強打兩岸牌的原因。

報告更以2015年11月朱立倫在訪美時接受華郵專訪的談話佐證指出,朱立倫認為,國民黨支持率偏低導致其選情居於劣勢,原因在於馬政府政策錯誤。報告因此進一步詮釋,這表示朱立倫認同國民黨的敗因在於國內政策,而認為台灣應該著重外部經濟關係,尤其是與中國的關係。

報告指出,對照國民黨主張強化對外及兩岸經貿,蔡英文認為應該優先發展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並在國內推動創新導向型經濟;蔡英文同時強調,國際貿易仍是其執政後的經濟發展重心,一掃過去民進黨被認為是保守主義的印象,蔡英文和她的經濟幕僚主張,為了調整台灣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應該建立更多的自由貿易夥伴,並提出「新南向政策」,主張擴大與東協及日本的經濟關係。 (相關報導: 美國會報告:民進黨傾向對美豬讓步 台灣可望成為TPP候選國 更多文章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報告指出,台灣目前正檢討經濟實力是否能滿足TPP等區域經濟體的條件,國內投資環境的改革將是重點。朱立倫曾表示,當選後將力拚簽署更多FTA,並且爭取加入RCEP和TPP;整體而言,朱立倫的政策遵循馬政府,以進一步開放兩岸貿易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