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總統暨立委大選在即,此次「政黨惡鬥」同樣成為熱議,更催生諸多「第三勢力」崛起。但除了極權國家之外,世界各地哪個國家沒有政黨相鬥?只是鬥爭程度不同而已。民選制度就是建立在相比之下的認同爭取競賽,不鬥才不正常。
選舉前的惡鬥競爭分外嚴重,這是事實,但民主各國皆是如此。國家制度是否健全,幾乎決定政黨惡鬥的程度和影響力。歐美各國雖然政治體制不盡相同,但都保有分權制衡的原則,分權後集中問政和執政的體制,各級民選官員與議員權責分明,誰出錯都容易找出源頭。由於輿論和民意有目標發洩和指責,論戰比較具有針對性,而且相對理性。雖有政黨惡鬥,但影響不波及民生、央及無辜。
台灣政治的政黨鬥爭是外熱內溫型的,表面驚人的亮光四射,像極了近期在全球大流行的賣座電影《星際大戰》中在各大賣場賣得極好的「光劍」,沒有太多的流血威脅性。說實話,放眼國際,有不少民主國家的政黨鬥爭訴諸真實武力,流血事件頻傳,或是在威脅下換黨換人執政。因此,台灣政治這點,倒是可以令人認同。
不過,台灣人動口不動手型的政黨相鬥,若是動口指責的是不理性的謾罵或抹黑,屬於意識型態的濫殺又是毫無建設性的批駡,這種言論的殺傷力屬於心靈層面,有些情況的傷人程度並不亞於刀槍,所造成的傷痕也不易癒合。看似不流血的政變,倒也是危機四伏。
不是人民的錯,是亂在制度上
我們都常聽說「某法院或政府機構是某黨所開的」,此類言論常是政治惡鬥的說詞。有趣的是,無論藍、綠在野時,坊間皆傳類似言論,但類似言論在歐美大國卻幾乎不存在。平心而論,在兩方制度的比較下,筆者以為,問題出在不專業的民代制度。
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台灣選出的議員必須是包山包海、什麼都懂的民意代表?但常理上,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相較之下,例如美國的地方法官、地方檢察官、教育局長、稅務局委員、地方水力局長、地方大學最高董事會等,都是民選的。而且地方議題,例如是否興建大巨蛋或加稅等重大民生議題,都需要訴諸公投。
這些分工專業的委任民代,因此能夠專心處理被選民託付的專門議題。地方檢察官或法官需要直接面對選民,他們是否努力起訴犯罪嫌疑人是他們自己的成敗,下次能否順利當選或連任,壓力來自選區人民,當然與所屬政黨無關。由於人民有直接管道發洩與追究責任歸屬,濫罵波及無辜的情況當然減少。
讓法官與檢察官也獲得民意支持
反觀台灣,我們的民代必須是全功能的,當然很容易做不好。我們需要民意力量來支持地方法官和檢察官,現下法官只須通過考試,但時代已經變遷,科舉制度已然過時,現有制度是否需要改革?讓台灣的地方檢察官和法官,改革成像美國一樣民選,讓人民成為檢察官或法官的壓力來源,督促他們努力辦案。
如此一來,類似頂新劣油事件的這筆民怨,人民可直接付諸投票行動,決定地方檢察官或法官的去留。在權責分明的制度下,人民的怒火也許因為有了直接發洩的對象,而不再有檢察官或法官是哪黨因此又如何云云的不理性言論。
各位不要以為台灣的選舉制度不易改變,看看精省、廢省議會、廢國民大會、立委減半、二都會變六都、廢鄉鎮市等,每項民意代表制度的改變,從討論到執行也不過一、兩年的光景。再說,台灣民代近年來廢除掉太多了,是該思考是否增加有民意基礎的專門功能性單位。
讓公投議題地方民生化
筆者認為,應該推動台灣公投議題地方民生化,類似大巨蛋的公共建設,在美國是需要地方公投的。無論是否為BOT案,讓企業直接面對民意的監督與洗禮,讓人民直接參與開發案,政府貪汙或類似大巨蛋的停工事件自然就可減少。當人民有了「錯在何方」的認知時,指責也會更精準、更理性些。
正常的政治鬥爭與勢力平衡是健康的,將來的目標是降低惡鬥,可先從制度面改革起。台灣人民好口鬥不動手的好典範是世界少有的,也許有一天世界會向台灣取經,讓自己的國度更像台灣,有個健康、平和的政治相爭制度與環境。 (相關報導: 獨家》台北市副市長人才難尋 柯文哲再度約見奧美執行長莊淑芬 | 更多文章 )
*作者曾任美國國會議員大衛卓爾亞太事務顧問,商務協商仲裁人,公共行政博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