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盟友》書摘(1):烽火山城(下)

中華民國以同盟國身份平起平坐參加開羅峰會,但也成為被西方最快遺忘的盟友。(天下文化提供)

對於美洲、歐洲或亞洲任何大國來講,若是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與一九四五年以後打造社會毫不相干,一定會被訕笑。從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到英國企圖在帝國傾頹之後於歐洲保有角色地位、到日本希望以活在原子彈陰影下的愛好和平國家,戰爭的遺緒在今天十分清晰。矛盾的是,中國這個最先遭受軸心國家侵害的國家,在一九四五年以來的數十年,仍然隱晦。當代中國被認為是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繼承者,或甚至是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備受羞辱的繼承者,但是很少被認為是抗日戰爭的產物。今天,攸關中國命運的一些戰役的名字,如台兒莊、長沙、一號作戰,卻沒有像硫磺島、敦克爾克(Dunkirk)、突出部、西班牙、諾曼第那樣可以引起巨大的文化迴響。為什麼中國的戰時歷史從我們的記憶淡化?又為何今天應該記起它們?

簡單地講,那段歷史消失在早期冷戰創造的黑洞裡,直到最近才又出現。中國抗日戰爭史被包在有毒的政治當中,西方以及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要負責。每一方都把他們對戰爭的詮釋拿來和冷戰中已經確知的事實結合。

戰時中國究竟發生什麼事這個問題,在美國和「誰丟掉中國」這個火爆政治問題扯在一起,在當時頗有毒害的政治氣氛下,變成幾乎不可能對中國這幾個主角人物的功過有公允的評價。另一方面,在一九四九年之後,新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官方版本的歷史很快就把戰勝日本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國民黨的角色被貶抑:它說戰時的國民政府只顧打共產黨、無心抗日,而且腐敗、失能、欺壓中國老百姓。

一九四九年以後國民黨跑到台灣,台灣的學者的確駁斥這個觀點,但是他們的觀點遭到質疑,因為它們是在力圖恢復被汙衊聲譽的蔣介石獨裁統治之下所提出來的。甚且,連學者也接觸不到大陸戰時的檔案資料。因此之故,要瞭解這個時期所需要的細節從來沒有出現。中國的戰爭竟然沒被看做是悲劇,反而被當成鬧劇,英雄與惡人黑白分明。各方都認為抗戰是一段尷尬時期,與毛澤東新中國的光榮不相干,而尋求打造和平的戰後世界的西方,對此也沒有興趣。很少人想要回想起這個黯淡時期,因為它只是災厄頻頻的中國現代史中又一個低潮。

情勢在一九八〇年代起了激烈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轉了它對抗戰史絕大多數關鍵部分的論述。共產黨決定重啟抗戰時期的記憶,當年國、共摒棄黨派立場、共同對抗外國侵略者。新的抗戰史蹟紀念館紛紛出現,紀念日本的戰爭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殺;電影及其他紀念館也不再諱言國民黨軍隊的貢獻,不再獨尊中共領導抗戰的立場;利用塵封數十年的檔案文件,大量的新學術研究,紛紛問世。

本書受惠於中國了不起的開放過程。對於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角色之新認識,不是西方史學界加諸中國身上的議題之成績,而是源自於中國本身內部的重大變化。現在正是全面、完整重新解讀中國長期抗日戰爭,以及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角色的合宜時間。冷戰現在已經結束,問題重點不再是「誰丟掉中國?」,影射共產黨的滲透和麥卡錫主義的作祟;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戰爭改變了中國?」,藉由此一更開放、更有意義的問題,避開責備、專注起因,把辯論重心從美國角色移開、更重視中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