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總編輯:新聞絕非夕陽產業

《華爾街日報》總編輯貝克相信,新聞業前景一片大好。(取自網路)

擁有大量中高收入族群讀者的《華爾街日報》,1882年創立至今始終維持穩健經營,2009年發行量晉升全美第一。總編輯Ÿ貝克(Gerard Baker)日前接受德國《明鏡》(SPIEGEL)雜誌專訪時表示,新聞業不但對社會有無比價值,且前景依舊光明。

1404041405

英國籍的貝克之前歷任英國《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英國廣播公司(BBC)等主流媒體職務,2013年接任《華爾街日報》舵手。對於《華爾街日報》與網路媒體的挑戰,他侃侃而談,受訪內容摘譯如下:

網路大亨進媒體 足證新聞業前景

明鏡:以新聞產業現況來看,您會希望5個女兒以後也進這個行業嗎?

貝克:會啊!很少工作像新聞這樣具有崇高使命,有大好前景,對社會也有無比價值。

明鏡:報紙的發行量、廣告收入連年下滑,美國媒體尤其如此,大概只有億萬富翁之流才敢碰,像是亞馬遜(Amazon.com)網路書店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買下《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紅襪隊老闆亨利(John Henry)買下《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巴菲特(Warren Buffett)買下好幾家地方報紙,您怎麼看新聞業發展呢?

貝克:這些人的投資,正顯示新聞絕非夕陽產業,他們明確看到新聞的價值、以及數位化的未來趨勢。如果只把傳統那套照樣搬上網路,報紙無法存活,有些會完全被淘汰,但這不代表新聞業本身已經窮途末路。事實恰恰相反,大家比從前更需要可靠的資訊,所以像貝佐斯這樣的網路先驅,會相信新聞業仍有獲利機會,他的看法相當正確。

明鏡:那些媒體新貴會不會只是想擴大影響力?提升個人形象?多拿個象徵成就的獎盃?

貝克:當然我不清楚貝佐斯或巴菲特的真實動機為何,但我相信他們說的,買媒體不是貪圖虛榮或是跟金錢無關的樂趣。

(美國5大報紙銷量,單位:百萬份)

梅鐸帶來改變

明鏡:這些慷慨入資的新進媒體業主,跟7年前以昂貴代價買下《華爾街日報》的梅鐸(Rupert Murdoch),有什麼不一樣?

貝克:最明顯的,就是梅鐸並非這一、兩年才開始下重本投資新聞業,他過去60多年都如此,一路以來的成功紀錄,也是未來的持續保證。

明鏡:可是他2013年一口氣賣掉33家地區小報,聲稱那些報社不符合公司整體策略。這樣來看,《華爾街日報》經營方向,還能跟「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合拍多久?梅鐸之前才把更賺錢的電視、電影等娛樂事業從新聞集團分拆獨立出去,不是嗎?

貝克 :梅鐸自己公開說過很多次,道瓊公司與旗下《華爾街日報》絕對是集團核心,我甚至覺得,若從價值來看,《華爾街日報》是市值90億美元的新聞集團的骨幹。

明鏡:梅鐸給《華爾街日報》哪些影響?

貝克 :報紙擴張了報導面向,納入政治、運動、娛樂、時尚與文化,報紙更好看。另外我們擴編部門跟一份雜誌,同時維持商業跟金融報導的核心優勢,訂戶數不斷增加。我們更加聚焦新聞、更即時,呈現方式更生動、易懂,同時減少長篇報導。

叫座不叫好?

明鏡:您提到的這些改變,不就是其他人批評《華爾街日報》報導,這7年只拿2次普立茲獎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