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軍事總部附近的一條高速公路高架橋下,一小群台灣退伍軍人每個月都會聚集一次,進行步調一致的「抗議」。
他們排成一排,肩扛木製步槍,齊步踢正步緩慢前進,這種如今已被限制的行進方式是他們的軍隊近100年前曾在中國大陸採用的。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在台灣踢正步的人還沒有被限制。從中華民國陸軍成立到上世紀中葉逃亡到台灣,以及之後幾十年的戒嚴時期,在中華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裡,踢正步一直是軍事訓練和國家儀式的一個特色。
去年5月上任的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已經叫停這一傳統。顧立雄說,在台灣加強軍備,抵禦中國大陸入侵威脅之際,這種踢正步的走法已經過時,在現代戰爭中毫無用處。同樣被顧立雄列入黑名單的還有:突刺訓練。
陸軍老兵們對此表示反對。
現年69歲的台灣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校友總會會長、退役陸軍中將羅際琴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決定。
羅際琴說,正步體現了黃埔軍校的精神和嚴格的訓練。他說,如果你在戰場上,一個人告訴你往左走,另一個人告訴你往右走,還有一個人說待在原地,你覺得你會如何應對這場戰鬥?
在西方,正步讓人聯想到希特勒(Hitler)和墨索里尼(Mussolini)這兩位踐踏歐洲和非洲的獨裁者,因此一直受到嘲弄,甚至被棄用。但在南美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正步仍然是軍隊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每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升旗儀式。另一個出名的正步踐行者是北韓,這個獨裁國家舉行的大規模閱兵式旨在展示團結、紀律和力量。
在台灣,正步的最後一次正式表演是在去年6月。在南部港口城市高雄,在黃埔軍校的百年校慶活動中,老兵與年輕的軍校學員一起參加了正步走閱兵儀式。

這支由幾代人組成的隊伍,以及來自瓜地馬拉和巴拉圭的受邀部隊,在台灣總統賴清德和其他高管面前列隊行進,其中包括已經宣布這次閱兵將是正步最後一次出現的顧立雄。
來自拉美的嘉賓們似乎比東道主更勝一籌,他們將筆直的腿抬過了垂直線。但台灣方陣在靈活性上的不足,卻以瀟灑的風格彌補了:戴著白手套的手臂用力地擺動,踢腿幅度低一些定格踢步動作,落地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
現年60歲、參加了去年6月份閱兵式的退伍軍人Rex Chou說,正步只是為了展現軍隊的紀律,這與「威權主義」一詞毫無關係。
Chou說,正步訓練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使身心同步。他經常參加周末在台北進行的訓練。他還說,同樣重要的是:手臂、腿部和核心的力量。
反對者表示,這種做法在今天已經毫無用處。
黃埔軍校前教官、現任市議員的退役少將于北辰說,讓我們現實一點。正步並不能讓軍隊為真正的戰鬥做好準備;為什麼不利用這些時間進行作戰訓練呢?
一些醫生說,對於一支嚴重依賴步兵的軍隊來說,正步訓練可能對士兵的健康有害。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罹癌風險!專家告訴你一週幾杯才不影響健康 | 更多文章 )
運動醫學醫生林杏青說,踢正步不是一種好的訓練方式,它很容易導致下肢受傷,尤其是應力性骨折。他更喜歡參加柔術這種武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