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台灣從網路搜尋到手機製造商,是科技巨頭中轉型的經典案例,也是進入AI時代後最受矚目的關鍵角色。它以搜尋服務起家,直到2016年才加入智慧型手機戰局,推出Pixel系列手機。這份願景也牽引了Google 台灣 台灣Pixel 硬體技術專案管理總監Sumi Sam從美國來到台灣。
「當初真的以為自己會(在前公司)待到退休!」Sumi笑說。她謙虛的回憶起工作經驗,原先,她已在前公司穩穩做了近20年,擁有不錯的待遇,和一個響亮的管理層頭銜;況且兒子還在念小學,似乎不是最佳的轉職時機。「因為家境比較貧困,以前沒有機會去國外唸書,我畢業後就待在馬來西亞工作;後來調到美國,是因為有很好的機會,大家也很相信我,就在美國經營一個跨國團隊,」Sumi坦言。
後來,遇上百年一見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一次,Sumi和兒子偶然間討論到一生的缺憾,那時兒子無心問道:「媽媽好像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家公司,你沒有想過要換工作嗎?」,一句話驚起Sumi,開始回想人生的缺憾,便決定著手研究Google 台灣的現況,這才驚喜發現,Google 台灣已投入自製手機,最大的發展基地就在台灣。經過一連串的調查,Sumi認為自己不同面向的經驗,有可以帶給Google 台灣硬體團隊的價值,便下定決心嘗試。
疫情讓自己重新燃起對Google 台灣的期待
回想起當初對Google 台灣願景的認同,Sumi遠渡重洋回到亞洲,接下Pixel硬體技術專案管理總監職位。談到決定投出履歷的瞬間,Sumi笑說:「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說是勇氣…,應該是疫情,讓我想起當初的那個夢想」。
最初,Google 台灣曾經是Sumi選擇工作時優先考慮的企業,可惜當時自身專業在筆電硬體領域,沒有機會接觸身為軟體新創的Google 台灣。「當時想說,如果有一天可以進入這間公司的話,肯定是夢寐以求的事吧!」Sumi回憶起自己畢業時對Google 台灣的憧憬。「它當時很想要把全世界的資料都整合起來,不管你在世界哪個地方,只要你有網路連線,就可以access(獲取資料)。」
談起Google 台灣創立的理念,Sumi眼神燃起了一道光芒,「我當時是覺得,哇!這東西會改變多少人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我們,」她認為,當人們可以無止境地獲取知識和資訊時,可以讓小型企業得到翻轉機會,或者對學童的學習環境也能大幅改善。
20年後重返亞洲,用一份「我的操作守則」給同事安全感
Sumi直言,自己是帶著虛心來到台灣,凡事和團隊成員請教,抱持著一同成長的心態。Sumi回憶進到Google 台灣的第一件事,就是開給成員們一份名為「Working with Sumi」的操作手冊。Sumi在文件內容裡大方展現自己的弱點和強項,清楚告訴團隊成員溝通界線,像是掌握回報問題的討論態度,和可討論公事的時段有哪些。Sumi一開始就開誠布公,希望盡力讓每個成員清楚知道如何一起完成任務。「有這份使用守則蠻不錯的,這樣大家也不用彼此打無聲的暗號,」Sumi認為前期減少磨合,快速進入軌道,是跟團隊成員建立互信和默契的關鍵。
「因為有這段黃金時期,我才可以很快學習,同事們也都很樂意教我、讓我學習。」Sumi多次在訪談中強調,Google 台灣硬體團隊每個人都有獨特經驗,她的收穫是每個人都可以為彼此加值(add value),這不是單靠某個人的能耐來打造的成果。
Sumi憑藉著進入團隊之前做的背景調查,認識團隊文化和自己被賦予的角色定位和公司期待,設想接下來的團隊目標,也藉此幫自己打氣。「我覺得我可以幫他們連線、跟國際團隊擴大合作,我想發揮1+1=3的效果!」Sumi回想過往運營國際團隊的經驗,她自認對擴大規模、容納多元意見等溝通軟實力很有信心;盤點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後,Sumi漸漸放下原本的不安,對於新團隊的合作越來越期待。「我來台灣是帶有mission(使命)在的,就不覺得有什麼好怕,我不是來跟他們競爭,我是來跟他們1+1=3的,」Sumi又一次說道。
Sumi也跟我們分享剛入行時,受到客戶鼓勵因而強化自信的故事。當時,Sumi負責與台灣、日本客戶溝通產品設計。那還是科技業員工性別比例懸殊的年代,日本客戶壓根不信任女員工能力,時常拒絕她、甚至要求更換溝通窗口,讓Sumi一度萌生辭職念頭。台灣客戶的氛圍卻很不同,許多公司看到女性代表,給了Sumi很多鼓勵,最終支持她繼續走下去。「來台灣接受這個工作時,我意識到這可能是退休前最後一份工作,因此我算是帶著回饋的心,真的想要帶好台灣團隊。」
「請你找出明天期待去上班的理由」
生成式AI加入科技業戰局以後,許多人憂慮職場將面對更多變動,甚至是失業打擊。Sumi卻不如是想。她強調,擁有許多機會的社會新鮮人,堪稱十分幸運的一代人,因為他們活在比過往更豐足、資訊更暢通的年代,使他們足以選擇心之所向,而非只為錢工作。然而擁有這份幸運,新鮮人找到工作的動機(motivation)所在,更是至關重要。
「很多人說,工作和生活之間要平衡,甚至工作是其次等等。我覺得,那是因為他還沒有找到驅使他工作的動力,」Sumi提出了一連串靈魂拷問:「為什麼在工作時會特別投入?什麼情況下,你會很想明天早上起來,期待去上班的理由是什麼?」她觀察,現代人在資源豐富、有經濟支撐,可以不用工作的現況下,容易找不到工作的理由,也很容易因此感到迷失。
比如進入職場後,對於和年齡、學經歷均大不相同的主管溝通,就是新鮮人普遍感到困擾的難題。對此,Sumi也有「撇步」。
Google 台灣人看待AI挑戰:「接受它、成為它、超越它」
Sumi更分享Google 台灣員工所看重的人格特質,「你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好好連結在一起,會帶給自己很大成就感,我覺得那是蠻適合Google 台灣,因為你就會不斷地去尋找、優化自己。」
Sumi認為在AI時代,人們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取代,不過在大舉投資AI的Google 台灣內部,她觀察到員工大多非常積極在思考和學習,嘗試將AI為自己所用,用來提升工作表現和生活品質。例如,Sumi自己就報名了Google 台灣內部學習資源,多認識各種AI的運作方法。「在Google 台灣組織內,會讓你自主思考接下來提升哪些能力?組織會期待你盡可能前進,不要停留在當初報到那個樣子。」
許多人對Google 台灣有殷切期待,想要成為其一員。Sumi建議求職者,一開始就應該全面評估自身對工作的態度和想像,「你對於自己是否有要求,願意不斷提升自己的表現?你能不能在工作過程中找到開心工作的理由?」,Sumi說,在Google 台灣每個人都很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切磋和學習。員工之間會主動尋找能補足彼此、發揮協同效應的合作模式。
「有互信才有工作生活平衡」
談及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Sumi大方展現資深工作者的自在心態。「我覺得這件事建立在我和老闆之間信任上,他不會鉅細靡遺管理,要求我何時工作或出現什麼場合,他交辦我事情,就代表對我有信心,我一定會(在時限內)完成」。
Sumi認為,主管和部屬間必須建立這基礎,雙方有了互信,才能建立成果、檢討得失。以Sumi自己為例,就不必擔心老闆會不開心或懷疑自己,她也會隨時打開電腦開始做事,即使突然孩子有急事也能支應,那怕是週末工作也很樂意。「對我來講,工作不是早上8點到傍晚5點、週一到週五,工作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延伸到和團隊的相處,Sumi也盡力關照到團隊成員各自作息偏好,給予彼此充分的彈性與尊重。例如彼此因為找不到空檔,只能選在早上6點開會,即便根本不是上班時間,但是大家都樂意配合,因為下午可以早點下班休息。Sumi說,團隊的互相尊重,是點滴累積出共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