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在政府轉型與政治忠誠的雙重矛盾下,中國「廢柴青年」的生存抉擇

「廢柴式青年」這個詞語則悄悄在中國年輕公務員群體間走紅。圖為2025年,某中國地級市年輕人進行跨年慶祝。(田暢提供)

中國青年就業市場隨著疫情結束變得越來越艱難了,年輕人開始將目光從民營企業轉向「公務員」。每年中國產出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畢業生,但對於許多人而言所處的經濟環境卻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有些人面臨的則是「所學非所用」的尷尬境地,這樣的問題在全世界也是一個通病。

在中國,「考公」意味著仕途的開始。很多人開玩笑叫「我想進步」,這樣的表達略帶有一些政治色彩。但近幾年來,許多人不再將「考研」作為延緩就業的手段,反而認為「考公」會儘早解決經濟負擔,並且可以累積「政治資本」。可惜的是,中國開始越來越擔心留學生考公會帶來眾多難以把控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政治安全」。

留學生在此之前是各地政府部門招募公務員的「座上賓」時隔一年,卻今非昔比(參考:「從約聘制公務員到留學生被拒錄公務員中國官僚系統的新動作」),因為這些接受過西方思想和價值觀洗禮後的年輕人,對於以「泛國家安全化」為常態的官僚系統而言不是一個好事情,相反則更會青睞那些沒有任何留學背景的國內畢業生。這對權力系統來說是一道「政治保險」的存在。

中國也是世界上少數國家中官僚系統最為龐大的國家,同時也宣佈建立一支被認為是「高素質的政府官僚隊伍」。曾經有人統計過,在中國一個縣城裡,就有多達幾百個部門,儘管如此,不少中國民眾還是抱怨有些部門似乎並不怎麼起作用,但是,家族內有在政府任職的人在中國民間往往被認為是「體面的象徵」。

在訪談中,因為議題較為敏感且有些人是在職公務員,出於安全考慮我將這些人的個人資訊隱去。一位熟悉上海官場的觀察者郭先生對我說「不是被拒公務員而是被剔除出地方選調名單,此前連中央部委遴選都不再招募留學生了,當然也有一個特殊的例外就是「因公在海外待超過三個月」,在我看來這是「意識形態和身份生產機制的雙重收縮」的問題。郭先生也說「這就是一種身分生產,你變成了體制內的人,以往留學生至少高排名的留學生也能進入機制,如今就是把你排除掉了,機制收縮成內循環,和高考、考研完全對接,身分這樣一步步生產。

郭先生也坦言,選人用人都是有一定標準的,留學生從小在國內接受教育,但只是某一階段中存在對國內價值觀的認同,但是環境會改變人,即使能夠保持住所謂初心,再回過頭進入原來的機制裡,並不會被認同,有時還會面臨所謂一種「道德綁架」的問題。

另外一位在「考公」人數較多的四川省任職的公務員劉先生告訴我,「許多留學生品質參差不齊,加上意識形態主導的因素,讓許多部門只考慮國內院校的畢業生」。

根據中國招聘求職平台「獵聘」2023年的調查,受訪的海外留學生的畢業規劃首選中,「考公務員」佔17% 。而去年中國考公人數創歷史新高多達340萬人,不少人稱之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一些中國民間經濟觀察家在社群媒體上指出,如果大家都去考公了,哪有心思去推動科技創新和生命科學的發展?

中國經濟學者付鵬和高善文在近期社群媒體上都相繼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與高失業率的問題日益嚴峻。相較於其他行業而言,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鐵飯碗」,中國人稱之為「上岸」,寓意著會有一份不錯的薪水和優渥的待遇。

近年來,中國持續要求各地減少「三公經費」的支出,以落實來自高層關於「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指示。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基層公務員體系開始出現發不出薪水的現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現「貸款發薪」的現象。根據中國高層最新的指示,在未來幾個月將逐步給公務員每月增加薪水,但這對於一些數月前還未能夠足額發放工資的年輕公務員們而言,簡直是杯水車薪。

一些受訪的中國年輕公務員指出,它們的薪資單在過去數月裡只是出現補發或補助的字樣,但是算下來還是減少許多。平常因為車貸、房貸的負擔已經讓本來就不足的薪水變得越來越少了。

由此以往,「廢柴式青年」這個詞語則悄悄在中國年輕公務員群體間走紅,一些已經「上岸」的人,在其他人眼中被稱為「體制挽救了人生」,因為去社會企業被拒,但是考公成功,也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而在中國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一些公務員開始考慮辭職或那些能夠拿到私人護照的人選擇前往馬來西亞或其他與中國免簽的國家定居。

來自河北的公務員李爽(音)淡淡的說到,年輕人都說身懷家國之情,我努力讀書去考公了有什麼錯?他認為,或許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政治審查掛帥!中國多地選調公務員拒絕留學生,關鍵產業招聘採「新模式」 更多文章

(作者田暢,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領域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