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司徒雷登」這篇在中國傳播學課本中經典的官方通訊,讓許多人開啟對美國的新認識,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中美關係就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
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與西方逐漸越走越遠,把美國視為一個潛在的假想敵和「帝國主義破壞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罪魁禍首,「朝鮮戰爭」便是中國宣傳系統舉的最多的案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美關係逐漸又開始走上正軌,到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政策給中美兩國間的大門又增進一步。上個世紀的中國人將「赴美」作為一種開放、擁抱世界的舉動,經典電影之一的「北京人在紐約」則能很好的說明這一切。
中國在八十年代末期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後,逐漸意識到,向西方世界開放成為緊迫的思想解放,尤其是中國國家能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曾經派遣無數的工程師赴美學習先進經驗,那時候,美國成為無數中國人認同的「新新世界」。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似乎不像老一輩那樣,不再將美國視為一個「烏托邦世界」比起全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年輕人更在乎一個社會的延續性和資源的完整性。
在過去數十年間,兩個世界上巨大經濟體的意識形態鬥爭已經進入水深火熱的階段,包括早先中國一些發達地區的會邀請美國文化學者和一些學校來華進行文化交流,外教教授英語課程成為一種常態。
一直以來,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老大,中國是老二」,但是現在,這樣的觀念已經被互聯網上的民族主義言論給扭轉,即「中國必然要對以西方為首的國家重建的世界話語體係而採取一些手段」。一些中國的基層官員曾經告訴我「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策略,但我們不希望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
在這樣的輿論語境下,中國民間產生了兩種極端的聲音,一種是「恨國黨」另外一種是「愛國派」,也就是「小粉紅」。在中國社群媒體上我發現,如果一件事涉及中美關係,必然會出現兩種人互相採取「文攻戰役」,甚至在線下會出現「武嚇」的場面。
一位來自中國北方省份體制內的資深小粉紅琦先生對我說「每年年末我都會向單位請假前往湖南韶山來祭拜,我感覺那是我的信仰」。另外一位在中國湖南的省級公務員李先生卻對我表達的不同的觀點,他說「中國持續多年來推行文化自信的舉動,讓很多中國年輕人從觀念上將「大國崇拜」消失了很多,這也是為何我們雖然一邊對美看起來不是那麼友好,但是又要告訴大家中美之間需要友好發展,美國有先進的一面也有不堪回首的一面,在中國也是如此」。
我發現,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中國年輕公務員群體,對於美國的看法並不取決於官方的說教,即便是朝令夕改的輿論政策,實則用行動表達認同。
在新時代的餘暉還沒照進現實之時,就有許多中國人開啟了「走線」,有人稱之為這是「中國版的五月花號」的降臨。有些人表面上嚮往美國社會,但是真正的去實施卻瞻前顧後,因為這些人清楚一點,自己即便過去了未必能生存下來。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曾幾何時希望回到中美友善的光輝歲月,一些在中國網友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如果都像某些網路大v一樣,一直灌輸仇恨,讓盲目無知的言論成為主流,人人都成為充滿仇恨、四處破壞正常經濟環境的人,那和當年的打砸搶何異?
在中國,「粉紅經濟」被認為是吃「愛國飯」的最大受益者,像一些中國比較著名的民族主義者,在網路上博得巨大的關注度後,也會時常被攻擊,有些人在線下也會被當街謾罵。一位中國民族主義者在官媒徵集新聞的評論區裡寫道「腦子最壞的人都進媒體了」。也有人說「海外的恨國黨,這下無法繼續操盤了」。
「打破中國人對美國的幻想」一直是被稱為「小粉紅」的群體在網路上認為最顯著的工作成績,對於官方而言可謂是「漁翁得利」。一方面這些人感到國家還是很重視自己所在的群體,一方面自己也能實現自認為的最大社會價值。
就像中國官媒新華社的那篇通訊「別了,司徒雷登」中寫到「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如果中美關係的「白皮書」真的來了,對於雙方而言都是個好消息。 (相關報導: 風評:司法判決不是道德審判,七千萬交保能摧毀誰?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