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灣聲音樂會1/1下午國家音樂廳演出,餘音裊繞,給新的一年做出最佳的開場!
上半場一開始以李哲藝作曲的《廟埕》帶頭,「廟埕」,就是廟前面的廣場,不只是節慶祭典臨時聚會的地方,更為早期社會民間文化聚集發展的中心點,李哲藝小時候住在高雄最大的廟宇之一「三鳳宮」旁邊,廟埕發生的事情,在在影響作者的成長過程。在樂曲裡面可以聽到許多台灣廟會特性的音樂素材,包括台灣民謠、歌仔戲、南北管節奏、五聲音階等,甚至可以從中想像有攤販的叫賣聲、廟會的熱鬧景象等,李哲藝藉由古典音樂來描繪他記憶中人與人之間的傳統連結。展開灣聲新年的熱鬧開場!而讓李哲藝落淚的是則重量級音樂大師蕭泰然《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50》 、小提琴則由傑出青年音樂家林品任擔綱。
這首的《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蕭泰然經歷了將近四個月、每天工作 18 小時,抱持著「給臺灣人寫遺囑」的心情完成的心血之作。
協奏曲分為三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以寧靜和平的氣氛描寫出台灣農村清早的新鮮感與濃厚的人情味,我被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靜空星月的旋律所捕捉,少年時期鹽水鎮的我好像重現在記憶中一般,音樂結構精妙細緻而簡潔。有打入我胸中的那密實的溝壑。
第二樂章(憂傷的慢板)簡單的四小節,將D大調轉爲C小調,將台灣民謠《牛犁歌》轉化提升成一首優美的詩篇。中段變化不斷的轉調造成極富浪漫派的韻味,我很理解台灣風土人情中,那種哀傷感嘆及某種臣服的情緒。不過蕭泰然的作品總是不忘在結尾時表現堅毅的台灣精神,因此最後以無比堅強的和弦來結束第二樂章。
進入第三樂章(輪迴曲;急速的快板)一開始以十分充沛的精神、明確的節奏展開序幕,蕭泰然作曲具有現代感的複雜節奏與細密的組合,這樂章以輪迴曲式(Rondo)處理,但不呆板,每次主題的重現,都以不同的姿態出現,在循環中展現層層遞進的精神狀態,昂揚上升,有感情有深度,音樂結構極佳,人文底蘊深厚,曲如其人,也可説是蕭泰然個人的自畫像,更是台灣人的音樂史詩。
剛好,元旦也是蕭泰然的第十年冥誕,選擇在上半場演奏,追念這位台灣代表性的音樂家。李哲藝在提到他時眼淚盈眶,真情流露,可以感同身受。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民歌交響組曲》,如果說上半場講的是台灣的精神,下半場就是台灣過去五十年,民歌的歷史記憶。也是我們戰後嬰兒潮的身體性音樂。
後半場分為五篇,分別由不同音樂家將民歌譜寫成交響樂組曲。
田園篇:由李哲藝作曲,組合了秋蟬、漁唱、小草、廟會,鄉間小路。一路風光明媚頗不寂寞。
愛情篇:由王敏玲作曲,組合了忘了我是誰、抉擇、想你的時候、散場電影。把1975年民歌崛起時青澀愛情種種描繪入木三分。
詩情篇:由王鈺淩作曲組合了迴旋曲、答案、偈、蘭花草、恰似你的溫柔。以詩入歌可以說是民歌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情懷,文青風就是這種滋味!
青春篇:由吳柏翰作曲包含浮雲遊子、陽光和小雨、如果、微風往事、就要揮別等,也許青春易逝,但留在歌曲中的青春則一再重現在這一代的腦海中。
最後江湖大我篇:由蘇鈺淇作曲,這個組曲象徵著那一代有使命感有覬覦世界大局的一代,有大我不敢或忘的一代,跟現在完全不同。曲目包含民歌手、歸去來兮、曠野寄情、歸人沙城、月琴。
我對歸人沙城特別有感受,那種豪邁蒼勁大格局的音樂總是激起渾身的血脈,至於用月琴ending,意寓傳承文化,更是把故事說到全了!
每一篇民歌組曲透過馬世芳的導聆,正可謂畫龍點睛,馬上把大家拉回「曾經的曾經」、狂飆的年代!謝謝世芳。
最後安可曲,李哲藝以外婆的澎湖灣帶動聽眾參與、在全場掌聲中結束。
灣聲新年音樂會,每年都會講一個史詩般的故事,2025既用蕭泰然來講綿延不絕的台灣精神、又用民歌來講一個文青時代的起落,我歌自徘徊,我舞且零落,感動! (相關報導: 陳羋妡觀點:註冊「台北故宮」是自我矮化?誰是傷害故宮的人?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新文藝術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