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於氣候危機的關鍵轉折點。聯合國推動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各國制定的淨零碳排路徑、投融資的永續轉向,皆說明全球對環境與氣候的重視。然而,當政治力量如川普主義再次崛起,反對永續與氣候行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一、川普自外於全球減碳努力:破壞協同的政治張力
川普政府於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協定》,象徵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選擇背離全球減碳的共識。此舉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顯著干擾。一方面削弱了國際合作的正當性與信心;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國家「可以不作為」的藉口。
更重要的是,川普不僅否定科學共識,還公開譏諷氣候變遷為「中國的騙局」,此種言論與政策的交互作用,導致全球持續行動協同遭到本質性傷害,一些雷厲風行推動的國家頓時不知道所從,台灣則賴總統宣示淨零轉型已是全球主要國家未來發展核心,雖然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和提出新關稅政策,但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目標,不會有任何改變,政府會做產業後盾,要讓產業轉型,在這波危機當中找到台灣新機會。不過,美國作為最大經濟體退出淨零行列,是否造成另一種非關稅障礙,則又是另一隱憂。
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與文化機構反而成為重要的社會聲音。以冰島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為例,他以裝置藝術《Ice Watch》將冰川碎片搬到都市中心,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的直觀感受,展現藝術介入環境議題的強大力量。最近由知名「生態代言人」舒夢蘭身兼導演及製片,兩屆金鐘攝影陳一松、陳相宇、陳昱翔共同參與,耗費15年深入南極、北極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映後現場好評不斷,舒夢蘭強調,這部片不僅是她與團隊的心血,更是台灣這座島嶼對地球的承諾,「唯有瞭解,才會在乎;唯有在乎,我們才能真正改變。」印證文化力量在促成社會共識的關鍵角色。
二、全球淨零碳排時間表與競爭壓力:公平或競爭失衡?
根據聯合國IPCC建議,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需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歐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已相繼承諾。但不同國家起跑點不一,經濟結構、產業組成、社會需求差異巨大,導致在同一時間表下競爭條件不均,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不滿與壓力。
這種「綠色壓力」也引發一種新的地緣政治角力。例如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就可能被視為一種綠色貿易壁壘,引發中國大陸、印度等國的不滿。
藝術此時可扮演橋梁角色。文化外交與藝術交流可以減緩政治緊張,透過共同創作、藝術節、社區文化行動,重新建立全球性的氣候正義對話。例如日本京都的「氣候藝術雙年展」便邀請來自全球南方與北方的藝術家,共同探討氣候公義與時間表壓力對在地社會的影響。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神速?旅美學者:川普被「這件事」打疼了!
|
更多文章
)
2020年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這個展也轟動一時,本展極盡社會溝通的功能,成為跨政治的對話場所。
展覽考量現今的我們因生態問題而嚴重對立,對這個世界或星球的認知多所分歧,策展團隊導入「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以創造「外交新碰撞」的情境。「外交」是指碰到衝突情境的前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技能、程序和思考習慣。外交碰撞特點在於,衝突情境中並無任何至高無上的仲裁者足以決定各方的對與錯,而更顯外交談判的必要性。可以說藝術場琙作為一個中立地區,更適合衝突性討論及產生解方!
三、影響力投資如何在川普主義下保持動力?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近年來是主流金融趨勢,強調在追求財務報酬同時達成環境與社會影響。但川普與共和黨在2024年選戰中多次抨擊ESG投資,並警告如貝萊德(BlackRock)等金融機構「干預自由市場」。川普上任後立即施加影響力阻止聯邦資金支持ESG策略,並迫使私部門自我審查。
目前美國六大銀行近日紛紛宣布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ZBA),掀起了繼三大資產管理巨頭因共和黨壓力退出氣候組織後的又一波反ESG浪潮。隨著越來越多美國重要金融機構陸續退出ESG相關組織。這對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信心危機。資金若撤離,將造成綠色新創、再生能源、環境科技等領域資金斷鏈。
面對逆流藝術可在此發揮「資本說服」的力量。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2023年與投資機構合作,舉辦「綠色資本展」,將ESG投資概念透過設計與視覺化呈現給大眾與投資人,成功強化ESG的社會接受度。藝術不僅是表達,更是說服、行銷與教育的媒介。這個功能將益形重要。
四、在碳稅、關稅、範疇三減碳要求下,企業面臨的挑戰
企業在永續轉型中面臨兩大壓力:一為碳稅制度對製造業成本的增加,二為金融機構對範疇三(Scope 3)間接碳排的揭露與改善要求。範疇三包括供應鏈上下游所有間接碳排,是最難控管也最具挑戰的領域這場可能造成企業營運崩解的轉型壓力下,藝術能否成為企業內部改革與文化重塑的催化劑?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瑞典家居品牌IKEA就與當地藝術家合作,透過視覺設計重新呈現供應鏈碳足跡,讓員工與消費者理解其永續策略。這樣的藝術介入,不僅提升透明度,也讓複雜的技術議題得以被人性化理解。
五、企業如何因應?藝術作為永續轉型的文化引擎
面對上述挑戰,企業要在宏觀上如何選擇路徑?繼續深化永續?觀望?還是全面轉型?根據麥肯錫2024年調查,60%的全球企業CEO認為永續不再是「形象工程」,而是新的商業模式與風險控管方式。但實際投入與制度化行動仍偏保守。此時,藝術進入企業文化轉型成為一種潛力未被充分開發的策略。例如荷蘭銀行ING長期與藝術家合作,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企業培訓、品牌塑造與社會倡議中。他們支持的「氣候敘事實驗室」(Climate Narrative Lab)邀請文學家、設計師、戲劇導演共同創造氣候未來敘事,使永續不再只是報表與數據,而是情感、價值與故事的整合。這顯示出,當藝術作為文化載體參與企業內部的變革時,能有效促成員工價值觀的轉移、顧客認同的提升、乃至於品牌信任度的增強。企業不再只是被動回應碳稅或投資人壓力,而是主動以藝術與文化力量重新定義其社會角色。
結語:從政策對抗到文化共創,藝術是永續的潛在驅動器
川普的反永續立場揭示出政策不確定性對全球永續行動的威脅。然而,這種不穩定正凸顯了文化與藝術在推動永續上的補位功能。當制度動搖、投資退縮、企業觀望,藝術能以情感動員、敘事構築與價值共鳴三大力量,持續燃燒永續發展的火種。面對未來的氣候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政策與資金,更是文化與意志。藝術,正是連結這一切的橋梁。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神速?旅美學者:川普被「這件事」打疼了!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鑫友會前瞻政策顧問,本文由鑫友會提供。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