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鄭家鐘觀點:從川普時代的反思到未來的文化力量

川普主義對氣候政策與ESG金融的反撲,凸顯全球永續行動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脆弱性。(AP)

當今世界正處於氣候危機的關鍵轉折點。聯合國推動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各國制定的淨零碳排路徑、投融資的永續轉向,皆說明全球對環境與氣候的重視。然而,當政治力量如川普主義再次崛起,反對永續與氣候行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一、川普自外於全球減碳努力:破壞協同的政治張力

川普政府於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協定》,象徵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選擇背離全球減碳的共識。此舉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顯著干擾。一方面削弱了國際合作的正當性與信心;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國家「可以不作為」的藉口。

更重要的是,川普不僅否定科學共識,還公開譏諷氣候變遷為「中國的騙局」,此種言論與政策的交互作用,導致全球持續行動協同遭到本質性傷害,一些雷厲風行推動的國家頓時不知道所從,台灣則賴總統宣示淨零轉型已是全球主要國家未來發展核心,雖然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和提出新關稅政策,但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目標,不會有任何改變,政府會做產業後盾,要讓產業轉型,在這波危機當中找到台灣新機會。不過,美國作為最大經濟體退出淨零行列,是否造成另一種非關稅障礙,則又是另一隱憂。

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與文化機構反而成為重要的社會聲音。以冰島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為例,他以裝置藝術《Ice Watch》將冰川碎片搬到都市中心,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的直觀感受,展現藝術介入環境議題的強大力量。最近由知名「生態代言人」舒夢蘭身兼導演及製片,兩屆金鐘攝影陳一松、陳相宇、陳昱翔共同參與,耗費15年深入南極、北極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映後現場好評不斷,舒夢蘭強調,這部片不僅是她與團隊的心血,更是台灣這座島嶼對地球的承諾,「唯有瞭解,才會在乎;唯有在乎,我們才能真正改變。」印證文化力量在促成社會共識的關鍵角色。

二、全球淨零碳排時間表與競爭壓力:公平或競爭失衡?

根據聯合國IPCC建議,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需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歐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已相繼承諾。但不同國家起跑點不一,經濟結構、產業組成、社會需求差異巨大,導致在同一時間表下競爭條件不均,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不滿與壓力。

這種「綠色壓力」也引發一種新的地緣政治角力。例如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就可能被視為一種綠色貿易壁壘,引發中國大陸、印度等國的不滿。

如何緩解對立增加合作?

藝術此時可扮演橋梁角色。文化外交與藝術交流可以減緩政治緊張,透過共同創作、藝術節、社區文化行動,重新建立全球性的氣候正義對話。例如日本京都的「氣候藝術雙年展」便邀請來自全球南方與北方的藝術家,共同探討氣候公義與時間表壓力對在地社會的影響。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神速?旅美學者:川普被「這件事」打疼了! 更多文章

2020年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這個展也轟動一時,本展極盡社會溝通的功能,成為跨政治的對話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