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是否曾經遇過,明明平常性格溫和、有禮貌的人,在開車時卻容易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會猛按喇叭容易不耐煩嗎?其實,這樣的性格大變「路怒症」,和車子「環境」本身有很大的關係。
隧道效應
為什麼好人只要一握方向盤就變了?
一個人真正的人品無從得知,然而從慌張之際的作為就能一目了然。―約翰.霍特(John Holt)
在美國洛杉磯早上八點左右,有一位母親為了送六歲的兒子上學,正在高速公路上疾馳。母子乘坐的轎車為了下交流道而試圖變換車道時,一輛白色轎車欲從右側切車進來,這位母親請求讓路也打了手勢,對方仍持續硬要切車,這位母親大聲叫喊:「為什麼不讓路?」就這樣兩車一直僵持,最終母親向對方比出不雅手勢。結果,後方追上來的那台車開了槍,坐在後座的六歲兒子中彈後當場死亡。
因為粗暴駕駛和報復性駕駛,最終演變成可怕的事件,這不僅在美國,在韓國也會發生。因為駕駛過程而引起輕微口角,到因為超車阻擋駕駛而被毆打致死的殺人事件,無數的報復性駕駛事件接二連三發生。
有個例子是這樣的。很久以前首爾松坡警察局以涉嫌暴力致死拘留了李某,他因對方超車阻擋前方道路,而將對方毆打致死。他坦承對方駕駛切車到自己的車輛前方,還經常變換車道,似乎有意阻擋,因此他怒火中燒,兩人經過一番爭執後鑄下大錯。即使其他類似狀況並非如前述嚴重,但駕駛之間發生嚴重口角或肢體衝突的情事卻屢見不鮮。
即使平常是斯文有禮的人,手一握方向盤也會變得粗暴。如果有其他車切車進來,就很容易辱罵或挑釁對方,而且非得要按個喇叭才能平復心情。據韓國警方透露,每天發生六十多起粗暴駕駛與報復性駕駛事件,每年有三十多人會因此喪命。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己當過報復性駕駛的人超過10%。
從這些統計資料來看,可以得知有多少駕駛在手握方向盤的時候,會瞬間暴怒做出危險行為。粗暴駕駛和報復性駕駛有何不同呢?粗暴駕駛是對非特定的大多數人造成威脅或是危害,亦或是引起交通事故的行為,包含蛇行、交通號誌違規、未保持安全距離等。而此種粗暴駕駛,是引起報復性駕駛的主因。
另一方面,報復性駕駛則是針對特定對象造成傷害、暴力、恐嚇的行為。報復性駕駛的類型包含跟車並在超車後急剎車,或者突然變換車道,意圖將其他車輛逼車至雙黃線或路肩,亦或是追車後故意衝撞對方車輛等。
一旦情緒激動,就什麼都看不見
駕駛不僅要集中注意力看著前方,還要時刻輪流注意至少三面鏡子(車內後視鏡、左右後照鏡)。因為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後方超車、切車、急剎的車輛,因此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塞車的時候會更煩躁,比起人車少的地方,在人車多的路上開車,心跳會加快,血壓也會上升。隨著生理上的興奮感加劇,集中力和訊息處理能力也會明顯下降,這被稱作「隧道效應」(Tunnel Vision Phenomena)。
事實上,發生交通事故的這些人之中,大部分是夫妻吵架或是職場受到壓力後發生的。在激動狀態下開車的話,會變得更粗暴且更具攻擊性,簡言之,就是眼前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因此,你或許會對激動發狂的人說:「你現在是瞎了嗎?」
不只是人際關係的衝突,炎熱的天氣和噪音,都是會讓我們激動的因素。
駕駛按喇叭或辱罵對方的原因不是將對方視為人,而是把對方視為汽車附屬物。他們貶低對方的人性價值,為了更容易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納粹把猶太人關進毒氣室裡,眼看著他們死亡,愉悅地聆聽莫札特的音樂。因為他們並未把猶太人視為和自己是一樣的「人」,而是將他們視為不同於自己的「非人」,進而減輕罪惡感。像這樣將對方降格為非人的一種存在,進而刺激了攻擊性的現象,被稱作「去人性化效應」(Dehumanization Eect)。
經實驗證實,在沒有對方個人資訊的情況下,人們的攻擊性會增加。實驗內容是邀請一些大學生作為參與者,分成出題方與答題方,並讓一方學生給另一方出題,如果對方答錯,另一方就給予電擊。
其中一組實驗條件下,出題的人和答題的人互相打招呼,並掛上各自的名牌。在另一個實驗條件下,他們不僅彼此沒有打招呼,而且還穿著寬鬆的實驗服,並且頭戴頭巾,雙方完全無法掌握對方是什麼人。
結果顯示,在互不了解對方個人資訊條件下的學生,會給予對方強烈電擊。但互相打過招呼、互相認識的學生,在給予電擊這件事上猶豫不決,即使給予電擊也會選擇相對強度較弱的。
心理學家約翰.特納(John Turner)進行了一項實地研究,揭示此種去人性化效應和駕駛中的攻擊行為有關。他選擇住宅和商業區密集的市區作為研究區域。實驗助理從週六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開著皮卡貨車在市區行駛,過程中看到交通號誌的紅燈就停車。而即使從紅燈轉成綠燈,也要等待約十二秒後再啟動車輛。此時,實驗者觀察後方駕駛究竟會按幾次喇叭。
其中一個實驗條件下,為避免後車駕駛看到皮卡貨車駕駛,會在皮卡貨車後窗拉起窗簾。而另一個實驗條件下則不拉窗簾,從後車可以直接看到皮卡貨車駕駛研究結果顯示,後車司機在看不見前車司機的條件下,按喇叭的次數增加,這表示當無法親眼確認對方駕駛時,人們更傾向於將對方視為一台車,從而增加攻擊性。
開車時,不僅不容易外顯自己的真實身分,也無法知道對方駕駛是什麼樣的人。因此認為讓我們生氣的並不是人,而是車。所以不管對方駕駛的年紀幾歲,我們都可能辱罵對方。
處境安全的時候,更不會忍氣吞聲
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發現恐懼比憤怒更早發展。當父母責罵孩子時,如果孩子還未具備足夠的反抗能力,他們首先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反應。但是當孩子自己會走路、跑步時,就會慢慢對父母的責罵表現出憤怒,並且開始反抗,因為孩子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逃跑能力。
走路時碰撞到路人,即使生氣也會自我克制。必須表現得斯文有禮的理由,是因為自知如果對方不是省油的燈,不僅逃不掉,還會遭受皮肉之苦。即使是孩子,到了別人家也會變得謙虛,想去討好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換作在自己家,情況就有所不同,他們會指手畫腳,或是大喊:「不滿意就回你家去!」對方孩子即使欲透過吵架來爭輸贏,但因為不是自己家,也就放棄抵抗了。
駕駛容易肆意對待他人的理由之一,就是把車內視為一種安全區域。汽車用堅固的鋼板和厚厚的玻璃保護,即使雙方起了爭執,駕駛也知道外部人員很難靠近車內,所以可以肆意妄為。但是無論情況多麼正當,如果在開車過程中發火,最終受傷的只有自己。假如多考慮一下避免粗暴駕駛的方法,不僅會減少憤怒,也可以享受悠閒駕駛的愉悅。
開車時,有一輛車沒有打方向燈,突然切車進來,差點就發生事故。 在那種情況下,你會有什麼反應呢?你有可能會因為嚇了一跳而生氣,但是此時,心裡請先想著「等一下」,並問自己:
即使只是想像一下這些人可能會說出的話和行為,我們的表情和語氣就可能會發生轉變。因為會從原先不信任和懷疑的立場,轉變為理解和同理的角度,這是因為轉換思考框架的緣故。
KEY POINT
1.當人手握方向盤,就會因為生理的興奮而引起「隧道效應」,而且也產生了不將對方駕駛視為人,而是將其視為汽車配件的「去人性化效應」。
2.誤以為汽車是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域,所以可能會產生衝動、有攻擊性的反應。為了避免成為粗暴駕駛或報復性駕駛的加害者或受害者,應該理解手握方向盤時,人的心理是如何變化,並學習開車不起衝突的方法。
3.開車與生活有很多相似之處,仔細觀察一個人駕駛的樣子,就能知道此人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李珉圭(이민규)
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專家。畢業於檀國大學特殊教育系,並取得首爾大學的臨床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韓國)亞洲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曾擔任空軍的臨床心理學軍官,並在首爾大學的學生諮商中心擔任顧問。目前,他是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的名譽教授。
他在2001年榮獲第一屆亞洲大學最佳教授獎,2011年他被選為「韓國閱讀的25位偉大作家」之一,此名單為紀念教保文庫書店成立30週年。他的著作有銷量破百萬冊的《成功來自1%的不同》,以及《執行力的20個槓桿》《心理學家爸爸寫給青春期的你,那些脆弱與美好的人生》等暢銷書。
他擅長用簡單有趣的方式將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普及給大眾。在他的書和所有講座中,他都一貫倡導「即使是微小的改變也能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他被稱為「1%的行為心理學家」。本書透過各種心理效應闡述了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觀點,就能過著充滿智慧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