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長輩年紀越大越固執、難溝通?心理博士分析背後2大原因:每個人都無法避免

為何許多長輩年紀越大個性越固執、難溝通?(示意圖/取自photo-ac)

在想到老人的時候,除了孤單、生病等字詞之外,固執這個詞也常被聯想到。我不否認,自己遇到不願意改變的人時,也會脫口說出,「他又不是老人,怎麼這麼固執」這樣的話。

到底老人是不是真的比較固執呢? 這個問題有點政治不正確,所以不太容易找到相關研究,勉強搭上邊的都是在談老人固執的行為,以及要如何面對之類的主題。雖然沒有辦法從科學研究上來說到底老人是不是比年輕人固執,但是有一個研究的結果發現,其實老人也不是沒有自我覺察能力。

這個研究找了189對親子組合,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比較老人和成年子女,對於老人是否固執,以及可能成因的判斷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有77%的子女認為自己的老年父母是固執的,而有66%的老人自認是固執的,顯示多數的老人知道自己是固執的。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在問到為什麼會固執的時候,中年子女主要歸因於父母的自理能力,以及彼此的關係;老人則主要歸因於自己的性格。

我想先帶大家從中年子女的面向來思考這件事。其實中年子女認為父母固執,有很大的可能是彼此的需求不同。舉例來說,當父母在家常會跌倒的時候,子女可能就會建議父母要搬去跟他們同住,或是要找照護者來協助。如果父母不願意配合,而且持續跌倒受傷,子女可能就會覺得父母很固執。

但是,父母心裡可能覺得,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自由受到侵犯,所以面對子女這類要求的時候,就會顯得不配合。另外,如果親子關係本來就不和睦,那麼中年子女和父母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的,也不一定就是源自於父母比較固執。

如果是從老人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固執和自己的性格有關係,這到底跟老這件事情有沒有關聯呢? 從後設分析的研究結果來說,應該是沒有。因為研究發現成年之後,人的性格是相對穩定的。

所以,老人覺得自己固執,應該是從年輕時就固執了,並不是因為老了才變固執的。倘若是這樣,那老人自認為固執,不一定是真正的固執。畢竟,一個社會有近七成的人都是固執的,這也有點荒唐。

不要被誤導了

在成年後,人的性格其實不大會改變。除了經歷了重大事件,或是大腦退化,才可能會有性格上的明顯改變。所以,若老人的性格出現改變,但是生活中並沒有重大事件發生,就要格外小心,因為這可能是大腦退化的前兆。

有個針對雙胞胎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就發現,性格上的神經質程度增加,和事後被確診為失智症有高度的正相關。因此,性格是否發生劇變,可以做為用來初步判斷老人是否大腦退化的指標。

仔細看這問卷的題目,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為題目的方向都圍繞在老人的健康、自主生活安全性的主題(例如問到是否會忽略或拒絕醫囑),也就是有可能會侵犯老人自主、隱私的問題。想當然耳,他們容易會有固執的行為反應。

老人真的比較固執嗎?

若我們把固執定義為不願意改變,而不願意改變背後又可以分為兩個原因:

一、因為已經太習慣原本的做法了,所以很難做出改變。

二、對於改變感到擔心,所以不願意做出改變。 (相關報導: 爸爸從小沒養我,如今年邁中風該不該照顧他?專家一席話道出最佳解方,別被孝順綁架了 更多文章

針對第一個可能性,過去研究確實發現,老人在處理任務轉換上,跟年輕人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在研究中若要求老人看到一個英文單字的時候,有時候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大小寫,有時候則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子音,在行為層面上,老人相較於年輕人,並沒有更多的轉換成本。但是,老人有比較多的腦部區域會有活動,包含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額下迴上區(pars opercularis)、顳葉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以及後部和前部扣帶迴(the posterior and anterior cingulate)。這個結果顯示,老人為了要能夠做出改變,需要投入較多資源,也就是說,轉換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不過,研究發現,若比較一次只執行一個任務,或是需要在兩個任務間做轉換時,老人在行為層面上就會明顯比年輕人差,反映了老人的混合轉移(mixing switch)能力是比較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