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安全議題不時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久前在一場線上演講中,針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提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引發外界關注。基於地緣關係,日本對周邊情勢極為敏感,對台海如此,對朝鮮半島亦復如是。據說1996年爆發台海危機時,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曾憂慮至徹夜未能成眠。安倍現在雖不在其位,但他對中共對台動武的說法,仍可反映日本政界一般的看法。但料想不到的是,當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Sullivan)在為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視訊峰會進行簡報時,記者的問題卻從烏克蘭危機扯到台海危機,蘇利文也藉機強調「美國會採取一切可能的嚇阻及外交行動,確保中國武力侵台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日美政要陸續拿台灣問題「說事」,讓中共氣的跳腳;但中共拒絕與民進黨政府對話,自然提供外力插手兩岸紛爭的機會,美國此刻就是扮演「球員兼裁判」的角色。台灣安全議題國際化,對台灣究竟是禍?是福?身處安全困境的台灣人民,恐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台灣面臨的第一個安全困境,是夾雜在中美戰略競爭當中,但又無力影響中美關係朝向對自身安全有利的方向發展。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形勢不同,當前中美競爭的範疇無所不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技、網路安全等多項領域。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一是雙方結構性的矛盾,如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長期可能演變為「文明衝突」;二是利益的衝突,如權力競賽,美國前總統川普強調「美國第一」,現任總統拜登則致力維護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兩人都將「中國崛起」視為重大威脅。而中美競爭的各領域,或多或少都觸及台灣問題。例如,台灣與美國共享民主價值及民主制度,拜登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是理所當然;但當一場民主饗宴被轉化為「抗中聯盟」時,台灣的「恭逢其盛」,就被對岸戴上「倚美謀獨」的帽子。美國運用台灣的戰略地位,把台灣當成遏制中共的一張牌,但必要時就會將台灣問題做為與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換取北京在談判其他次要國際議題的讓步。問題是,拜登政府不願放棄台灣,又不敢挑戰中共眼裡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因此必須對兩岸問題維持「戰略模糊」政策,但卻增加台灣對美國協防決心的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