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風傳媒專訪 文章列表
#
風傳媒專訪
約 10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影音
國際
風書房
歷史
文化
風傳媒專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不分晝夜的強暴、毆打與囚禁 亞茲迪族女孩穆拉德控訴伊斯蘭國暴行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2014年攻入伊拉克北部「亞茲迪」教派信徒聚居的村莊,血腥殘殺數百名男子,性侵、虐待當地婦女,還將她們當成奴隸販賣,已構成戰爭罪和種族滅絕。從伊斯蘭國手中逃出的亞茲迪女孩娜迪雅.穆拉德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呼籲,世界各國應該要追究伊斯蘭國的罪行,幫助目前仍流離失所的亞茲迪人安全回鄉,重建家園。
魏嘉瑀
2018-10-05 17:09
新聞
國際
兩岸
歷史
文化
風傳媒專訪》「談烏托邦,不如保護尊嚴」潘鳴嘯見證中國「失落的一代」幻想破滅
如果你突然被政府要求「下鄉」,被迫待在農村好幾年不能回家,你會怎麼做?1968年至1980年間,一場規模宏大,由毛澤東號召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國共計1700多萬城鎮裡的「知識青年」被送至農村,一代知識分子命運驟變,成為「失落的一代」。22歲就負笈香港的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鳴嘯,偶然認識年紀相仿的中國知青,對知青第一手觀察的寶貴經歷,成為他研究中國當代史的契機。
李忠謙
2018-04-17 09:40
新聞
國際
兩岸
藝文
歷史
文化
風傳媒專訪》曾因蔣介石政府「太右派、太不民主」不願來台 法國漢學家潘鳴嘯比中國人還懂知青
50年前,一個參與1968年學運的法國19歲年輕人,學潮結束後開始學習中文,甚至遠渡重洋,來到香港,只為了解中國。50年後,當年的年輕人已成為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翹楚:法國漢學家潘鳴嘯。潘鳴嘯4月來到台灣,不僅接受風傳媒專訪,暢談他半世紀來接觸中國文化的學思經歷、對中國深刻的觀察,也參加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思沙龍」,講述親身參與1968年學運的所見所聞。
李忠謙
2018-04-16 15:30
新聞
國際
歷史
文化
風傳媒專訪》法蘭西全境陷入癱瘓、戴高樂差點被逼下台:半世紀前的巴黎學運分子談1968
「這是西方社會第一次出現真正的『青年世代』,巴黎第一次有百萬人在街頭抗爭,也是法國第一次有千萬人發動罷工。」
李忠謙
2018-04-15 22:41
新聞
國際
兩岸
風傳媒專訪》「我不相信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剛滿二十年,香港人你們還好嗎?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針政策和本聯合聲明附件一對上述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之,並在五十年內不變。
簡恒宇
2017-07-03 07:21
新聞
國際
風傳媒專訪》南韓年輕選民如何看大選?選人不選黨,民生議題、政府透明化才是首要課題
南韓總統大選將於9日登場,由於前總統朴槿惠因「親信門」醜聞而被彈劾下台,南韓政府依法在憲法法院宣判隔日起60天內舉行大選,對於這次大選,《風傳媒》分別訪問已在海外投票,以及將在南韓國內投票的南韓公民,了解南韓民眾朴槿惠帶來的政治衝擊,以及對新政府的期許。
簡恒宇
2017-05-08 05:55
新聞
國際
藝文
風傳媒專訪》法國小說家、電影人克婁代:作家的使命,是打開讀者的眼睛
臺北國際書展8日開跑,法國知名作家菲利普・克婁代受邀來台,風傳媒邀請大師面對面分享創作經驗和對世界脈動的觀察,喜愛法國文學、電影的讀者不能錯過。
王穎芝
2017-02-13 12:00
新聞
國際
2016美國總統大選》選舉人團制度是好是壞?川普也有好政見?風傳媒從6位美國選民角度看大選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關頭,下任總統人選即將揭曉,回顧整個選舉過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Clinton)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Trump)真是美國史上最糟候選人嗎?向來口不擇言的川普難道沒有提出任何正面政策?另外,美國總統並非人民直選,而是透過選舉人團選出,美國選民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制度呢?風傳媒訪問6位美國公民,帶領讀者從選民角度看待這場選舉。
簡恒宇
2016-11-08 08:07
新聞
國際
風傳媒專訪》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葛若鄰:台灣的創意能為國際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的葛若鄰24日接受風傳媒專訪,這位前BBC駐台記者與台灣有著很深的緣份。她說,台灣人在抗議示威活動展現的創意,讓她印象非常深刻,「抗議民眾不只有標語、有造型還有各種不同的行動劇。」她認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但她台灣擁有受過良好教育且技術精良的國民,加上源源不絕的創意,必定能在人道救援領域做出極大貢獻。
魏嘉瑀
2016-10-26 16:47
新聞
國際
風傳媒專訪》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葛若鄰:人為了有尊嚴的活著,會展現驚人的意志力
上網蒐集出國資訊,總有幾個國家在外交部發布的「旅遊警示」列表上永遠是橙色、紅色。也是同樣的國家,在新聞中總是救難隊與屍體交錯出現、一片混亂,那裏有受苦的人群,也有英雄般穿梭的記者和人道組織,但除此之外的,我們都一無所知。
王穎芝
2016-10-26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