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待特定風險的態度,甚至是我們如何定義風險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所受到的資訊轟炸。政府、媒體與同儕尤其扮演著具影響力的角色,他們是強調或是低估風險,將影響民眾對於自己或他人處理風險的信心。已故德國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UlrichBeck)主張,政府會「塑造」(stage)風險,透過溝通及強化特定風險排序來型塑公民認知。在許多時候,「政府說很危險的事」與「民眾擔憂的事」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1980年代,貝克與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Giddens)提出「風險社會」(risksociety)一詞,以反映一個持續對抗現代性(modernity)副作用的世界,包括那些「無法預測、沒有人能獲得充分保障的威脅」。2015年過世的貝克像是學術界的搖滾巨星,他描繪出一個無論窮人或富人都深受威脅的反烏托邦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有著崩潰的市場、失能的法律制度、加劇風險程度的新興科技,以及促成風險社會化且利潤私有化的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