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貧困世代 文章列表
#
貧困世代
約 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簡錫堦觀點:以日本為鑑─正視「下流老人」預備軍的「貧困世代」
日本社運學者藤田孝典2016年出版《下流老人》一書,描述為日本經濟奮鬥一生的老人,竟有四成淪落為貧困的「下流老人」,向政府提出建言,希望能有所警惕和改善。此書短期間即暢銷50多萬本,引起日本社會關注與討論。隔年又出版《貧困世代》,指出支撐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卻無法過著理想的生活,只能痛苦地掙扎,堪稱為「貧困世代」,成為「下流老人的預備軍」。日本生活貧困的下流老人高達700萬人,派遣勞動的年輕人約900萬人,都處於貧困,證明日本是個貧窮國家,震撼日本社會。
簡錫堦
2024-08-03 06:30
風生活
企業大老常批年輕人「只想開咖啡店!」名作家打臉:台灣年輕人絕對比前輩更「務實」
身為貧困世代的年輕人,「理想」都快要變成了「奢侈品」;就算胸懷大志,也不得不和現實妥協。
三采
2018-07-10 15:09
新聞
國內
藝文
《廚房》30周年再版,吉本芭娜娜談亞洲年輕人成「新貧困世代」
日本當代暢銷作家吉本芭娜娜1987年以小說《廚房》獲得第六屆「海燕」新人獎,一夕成名並正式踏入文壇,而成名作《廚房》一書今年將在台灣推出三十周年紀念版,芭娜娜也在睽違四年後再度以作家身分訪台,今(22)天在談論小說創作及對大環境的觀察時指出,「30年前的日本與現在的台灣,有幾分相似」,也提到亞洲年輕世代正面臨時代的巨變、並越來越沒有方向感,芭娜娜表示,希望可以透過小說給人們一點心靈的自由。
陳子萱
2017-12-22 20:00
評論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35世代的 「悲」
最近網路上有一個很夯的名詞叫做35世代,是指1978至1987年出生、年紀介於30至39歲的這一群人,是教改第一代,更是受網路影響的第一代。這個世代正面臨一些巨大的變化,如台灣經濟走低、薪資倒退、房價飆高、結婚意願遞減與晚婚加晚生,高齡生育變多。事實上,亞洲其他國家年輕人的處境也類似。在日本,把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的日本年輕人稱為「貧困世代」。韓國則出現「三拋世代」、「五拋世代」等名詞,用來指拋棄戀愛、結婚、生子、購屋、人際關係等的年輕族群。
林喬恩
2017-11-11 05:30
風生活
風書房
職場
台灣年輕人注定「窮忙」?創業12年、從素人拚到年收10億,過來人的3個中肯經驗談
豬站在風口也能飛。這是遇上了難得的良辰吉時。如果風停了,只要你努力,還是飛得起來。這叫作事在人為。但,不幸遇上了超級逆風呢?這就是時也、運也、非我不能也。
崴爺
2017-04-25 08:00
風生活
心理
說個無關勝負的故事吧!當20歲到40幾歲勝負關鍵都在「薪水」時,我們還贏些什麼…
你有想過,當你想要瞭解一個人的時候,你都會從什麼方面開始呢?
pinsoul
2017-04-21 08:20
風生活
新知
房價高漲,這些「成功人士」難道不用負責?政大教授這樣打臉酸年輕人的企業家
年輕世代即使薪資低、存不了錢,仍喜歡花錢追求小確幸的現象,早就不是什麼新的議題。而這現象跟社會學也確實相關,只是社會學內部的分支眾多,即使身為社會學家,我對其他子領域的了解也仍有隔行如隔山之憾。因此,底下的討論,只是基於一個公民的觀察與思考。如果以社會學專業的角度檢視,有不夠專業之嫌,只能說是我才疏學淺、力有未逮,不足以讓我這個公民有更顯社會學專業的見解。
想想論壇
2017-04-19 16:40
風生活
日本
「想快點滿18歲,這樣就能在酒店工作!」一名少女的心願,喊出日本年輕人共同悲歌
「我想快點滿18歲,這樣就能在酒店工作!」為何一名高中少女,會說出這樣的話?許多長輩認為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好命了、吃一點苦就哇哇叫,但看完以下幾個故事,或許你會發現:以前時代叫「貧窮」,現在則是「貧困」,多少年輕人身處痛苦深淵,無法翻身……
陳泓儒
2017-03-16 17:49
風生活
日本
為何年輕人不敢奢望30年後的生活?日本作家寫下貧困世代悲歌,簡直就在說台灣!
他身上只剩3塊台幣,為了找工作步行85公里;他3年來每天餐費只有73元;他每天工作到凌晨4點,最後患上憂鬱症無法上班了……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努力到無法再努力了,為什麼還是看不見未來?這些日本年輕人的困境,看完以後都讓人忍不住驚呼:簡直就在說台灣!(編按)
遠見雜誌
2016-12-06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