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流行病學 文章列表
#
流行病學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國內
即時
台北
消費
初瓦響辣食物中毒案「累計155人」!1天暴增40人…衛生局急申請「流行病學調查」
王品集團旗下餐飲「初瓦」韓式料理、「嚮辣和牛麻辣鍋」雙雙傳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且苦主在搜索初瓦的Google評論後,才發現不只他們中招,但餐廳後續只以「大樓供水不足」為由公告需暫停營業,讓食物中毒消息曝光後,吸引大批網友湧入公告下開罵,也釣出王品集團發聲道歉,並祭出關懷方案。
古靜兒
2024-04-12 14:52
地方新聞
高雄
國際環境流行病學會議高雄登場 全球60國家、1,200位學者專家齊聚
睽違26年,再次來臺舉辦的國際環境流行病學學會(ISEE)全球年度會議,即日起在高雄展覽館舉行,全球約60個國家、1,200位學者專家齊聚,共討環境與健康議題,行政院長陳建仁與高雄市長陳其邁今(18)日出席國際盛會,陳其邁表達歡迎且非常榮幸之意,相信會議中的共識與結論,能夠作為公共衛生決策與健康促進策略的參考,以此促進人類健康。
徐炳文
2023-09-18 16:09
地方新聞
救急救難一站通 唐鳳政委蒞臨高醫主持道安資料發展策略論壇
機動車輛事故是目前導致台灣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有近3000人,另有近50萬人受傷就醫,造成社會沉重的負擔。為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昨(22)日舉行「融心匯智道平安-運用救急救難一站通經驗協助發展道安資料策略」研討會,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等人進行深入的診斷與對策討論。
徐炳文
2021-12-23 18:15
評論
國內
專欄
蘇偉碩觀點:各縣市政府應即進行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制定防疫新戰略
隨著雙北疫情無法迅速壓制,深深陷入三級警戒而阻斷小民生路的各縣市首長也隨之陷入兩難。一來是台灣怕死的民情雖然自動響應封城,雙鐵的退票率已經高達98%,但是疫情相對穩定的縣市,求生與貪財的民情一樣對遙遙無期的解封感到不耐。現實上,即使全島封鎖3週,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消極應對,我們也拿不到足夠供一半人口施打的疫苗。因此,各縣市政府必須緊急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境內的變種病毒流行率,作為防疫戰略制定的依據,否則疫情未變,民情先變。
蘇偉碩
2021-06-12 06:30
新聞
國際
新冠疫苗陸續開打,多少人接種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美國「抗疫隊長」佛奇告訴你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將近1年,英美與歐洲國家陸續開始為民眾施打疫苗,全球科學家與各國政府皆希望透過大規模接種來達到群體免疫。新冠疫情初期,流行病學家估計一個國家約需3分之2的人口接種才能達到群體免疫,但現在他們表示這個數字無疑太低,美國「抗疫隊長」公衛權威佛奇(AnthonyFauci)就表示,該國要達到群體免疫,就必須有75%至85%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行。
廖綉玉
2020-12-29 17:40
新聞
國內
財經
科技
證券投資
高端疫苗與越南NIHE簽約,攜手加速COVID-19疫苗上市
高端疫苗與越南衛生部(MOH)轄下國家衛生暨流行病學研究所(NIHE)完成COVID-19疫苗合作協議簽署,高端疫苗負責COVID-19疫苗的生產及越南臨床試驗,NIHE將依據越南衛生部相關法規提供臨床執行與疫苗藥證申請等支援,並協助循緊急使用授權、加速審查途徑,協助順利完成臨床試驗,加速疫苗在台灣與越南上市。雙方將盡最大努力共同尋求政府及私人資源投入COVID-19疫苗的研發與上市,高端疫苗目標於2021年供應越南COVID-19疫苗,協助防疫所需。
財經中心
2020-11-03 08:28
新聞
國際
得過新冠肺炎能從此免疫嗎?英國研究:具抗體的患者人數在3個月內減26%,恐有多次感染風險!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從今年1月起肆虐全球,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數據,截至27日,全球已有逾4300萬個確診病例,疫情持續延燒。英國倫敦帝國學院27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短短3個月內,曾感染武漢肺炎的患者體內具抗體的人數大幅減少26%,這表示人們可能有多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廖綉玉
2020-10-27 20:10
新聞
國際
國內
台灣抗疫有秘密武器?《紐約時報》:流行病學家出身的副總統陳建仁
《紐約時報》報導,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在防疫上扮演罕見的雙重角色,一方面以身為副總統的政治權威批評中國對疫情的處置,再方面以流行病學家身分,專注分析疫情傳播趨勢。
中央社
2020-05-10 10:30
新聞
國際
財經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社交距離效益高達8兆美元?剖析經濟學vs.流行病學的量化權衡
傳染病大流行導致區域封鎖,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斷擴大,人們的懷疑也日益加劇:政府領導人過於重視流行病學家的意見,忽視經濟學家的聲音。
Greg Ip
2020-05-01 09:00
新聞
國際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商業
BBC專訪牛津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大家誤會群體免疫了,人類必須面對「與病共舞」
4月23日,英國牛津大學研製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開始人體臨床試驗,與此同時英國開始製造約100萬劑疫苗,希望今年秋天出來的臨床試驗結果,能證明這100萬支已開始生產疫苗的安全性。
BBC News 中文
2020-04-24 10:40
新聞
國際
兩岸
國內
「武漢肺炎有一半來自無症狀感染」 學者籲台儘早估計本土流行病學參數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出現許多「無症狀」感染,目前疫情第二嚴重的日本,同樣也是發生多起無症狀感染病例,使得這種傳播現象受到國際防疫上的重視。台大公衛學院全球衛生碩士學位學程林先和今(17)日透過日本研究的結果表示,無症狀傳播確實存在,同時呼籲民眾落實居家檢疫,並透過本土例子制定新的防疫方向。
李芯
2020-02-17 13:28
新聞
國內
美專家肯定「台灣防疫很完善」 陳建仁:民眾要有信心
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美國疾病管制署前東南亞地區辦公室主任馬理森肯定台灣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完善,因此希望國人要對台灣的防疫有信心,只要大家都跟著政府的防疫健康指引走,相信一定可以克服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
中央社
2020-02-07 20:5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下班經濟學
武漢肺炎風暴》哈佛華裔學者丁亮:疫情「史上最毒」,至少一個月後才會到達頂峰!
哈佛大學公衛專家、華裔學者丁亮警告,全球正面對史上最毒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且此病毒的不確定性高,預測至少再持續一個月才達高原期;近日最好「不需要旅行就別去旅行」。
中央社
2020-02-07 17:00
風影音
國際
兩岸
國內
神秘肺炎海外爆3病例,中國境內患者卻不出武漢市?學者憂心:真實染病人數恐高達1700例!
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疫情近半個月,已有2人死亡,日本、泰國等海外地區也陸續出現確診病例,但中國當局公布資料卻顯示境內患者只有45例,且疫情並未擴散至武漢以外其他省分、縣市,引發中國民間質疑政府隱瞞真實疫情。英國疾病研究機構則依照當地機場旅客流量與海外病例數量,推估真實病例恐高達1700例。
陳鈺臻
2020-01-18 13:30
風影音
國際
更年期婦女補充荷爾蒙安全嗎?英國權威期刊《刺胳針》:罹患乳癌風險比預期高2倍!
許多醫師會建議停經婦女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減輕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但這種療法也讓許多婦女擔心會升高罹患乳癌的機率。英國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Lancet)29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導致乳癌罹患風險比原本的預期高了2倍,服用時間越長,罹癌風險越高,而且就算停用這種療法,罹癌風險仍可能持續10年以上。
廖綉玉
2019-08-31 16:00
新聞
國內
六輕污染致癌案周五開庭 台灣人權促進會:未進入流行病學因果討論,勿草率判決
今年是六輕營運滿20年,從2015年至今,雲林地方法院針對六輕公害污染案件的求償訴訟共開庭12次,目前排定本周五(31日)將再次開庭。公民監督六輕促進環境全權行動平台預估此案可能在周五作結,特在今(27)日召開記者會,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翁國彥表示,案件至今仍未進入最重要的流行病學因果關係討論,呼籲雲林地院切勿草率判決。
廖羿雯
2018-08-27 15:14
新聞
國內
企業為利益就這樣操作科研與民眾安全...國際流行病學大師這麼說
國際流行病學聯合政策委員會(IJPC-SE)主席索柯林(ColinSoskolne),24日起來台訪問13天。索柯林與中華民國生態關懷者協會自26日至31日,共同舉辦有關環境與公共政策議題的「人與環境大師講座談會」,探討環境倫理在研究與實務上應有的地位。在座談會中,索柯林以數張漫畫,並舉自身經歷、過往案例及數據,讓在場聽眾深刻了解環境與公共政策議題的關聯性。
郭佩凌
2016-03-29 21:40
風生活
國際
《係金A》英國研究:一日七蔬果才健康
「一日五蔬果」的飲食法則落伍了嗎?沒錯,根據最新的英國研究,認為「一日七蔬果」才夠營養,而且蔬菜要比水果多,研究裡更提到吃罐頭和冷凍水果可能對補充營養一點幫助都沒有。
潘維庭
2014-04-01 20:55
新聞
國際
預防感染 美公布醫護服裝新規範
為了預防醫院內部的細菌感染,美國健康照護流行病學學會(SHEA)20日提出一份醫療照護人員著裝指導原則,建議醫護人員穿「手肘以下裸露」(BBE)的短袖上衣、白袍每周至少要洗一次、鞋子不能露出腳趾、聽診器要充分清潔等規定,不過,目前仍無直接證據顯示,院內感染來自不乾淨的醫護服裝。
楊芬瑩
2014-01-22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