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預防醫院內部的細菌感染,美國健康照護流行病學學會(SHEA)20日提出一份醫療照護人員著裝指導原則,建議醫護人員穿「手肘以下裸露」(BBE)的短袖上衣、白袍每周至少要洗一次、鞋子不能露出腳趾、聽診器要充分清潔等規定,不過,目前仍無直接證據顯示,院內感染來自不乾淨的醫護服裝。
這份長達15頁的醫衛人員著裝原則稱,醫生袍、護士服等醫療照護專業(HCP)服裝,雖具有傳統與文化象徵意義,但這些衣物是否可能導致醫療院所內部的交叉感染,關係尚不明確。SHEA認為,不能等到有足夠資料才採取行動,預防這類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AIs)。
SHEA根據現有研究文獻、醫衛人員問卷、醫院相關政策調查等結果,先行制定一套預防感染的著裝原則,以期各醫院能參考制定問診間等非手術區域的相關管理措施,積極預防有害微生物的傳播與感染,尤其鼓勵各醫院從事相關研究,並據以提出更可靠規範。
不要帶手錶
在個人裝束與裝備方面,SHEA除了改穿BBE短袖上衣,醫師、護士在診間看病時,建議不要戴手錶、首飾或領帶;醫師袍最好有兩三套換穿,接觸病人時最好脫下掛好,不要隨手亂放。照顧病人的醫療人員,其實制服應該天天清洗,白袍至少一周洗一次或髒了就要洗。
衣物如果在家自己洗,建議用熱水清洗後漂白消毒,之後也必須烘乾。鞋子必須是安全鞋,整體裝束的身分標示必須清楚可見。聽診器等共用醫療器械,必須清潔才能用在下個病人身上。
吊牌、掛繩、手機、呼叫器、珠寶等物品,雖然沒有建議規範,但任何會觸碰到病人的物件,都應該消毒或更換,能免則免,杜絕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綠膿桿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等危險又很難治療的病菌「搭便車」的機會,或是傳染給抵抗力弱的病人。
曾有以色列研究指出,醫護人員制服超過6成驗得出危險病菌,且11%驗得出抗藥性病菌,但科學家還沒有找出直接關聯證據。草擬這份建議的維吉尼亞州聯邦大學醫院流行病學專家畢爾曼(Gonzalo Bearman)說:「雖還沒有院內感染與醫護服裝有關的證據,但照道理應該會有關聯。而且理論上說,穿得是乾淨衣服,傳遞病原的機會就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