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逐漸拉大,越來越多現代人,一生重心多數在城市之中。在鄉野,美是自然、天生的。城市裡,美多數是人造、後天的。要想在城市裡感受美,不少人選擇看展覽、參加各類藝文活動,甚至走入美術館。其實只要懂得欣賞,後天的美同樣隨手可得,足以陶冶性情、發人省思。公共藝術,是個城市人觸手可及、卻又帶著心理距離的概念。藝術的範圍廣泛、表現形式多元,「公共」的設定,則縮短了作品與市民間實際的物理距離。世界各地知名的公共藝術不勝枚舉,若要談台北的公共藝術,有一個數字值得參考。根據台北市交通統計查詢系統資料顯示,光2015年,捷運台北101站的出站人次粗估約為1,070萬人次。在此前提下:捷運台北101站4號出口的〈相遇時刻〉,可能是全台灣累積最多人次、有心或無意間觀賞過的公共藝術作品。它以12個大小不一的翻牌機械裝置,將人臉、人體特寫,甚至是信義計畫區過往歷史的文字文本,用生動的手法呈現在公眾眼前,而背後的藝術家,則是政大數位內容學程主任黃心健。黃心健感嘆,有太多公共藝術過於嚴肅,其實,它應該想辦法與在地人文環境結合,必須考慮到附近住民關心的事物,這樣才會與人有所聯繫。「像是〈相遇時刻〉的源起,因我家離捷運台北101站很近。大家常說:101是台灣面對世界的窗口,但整個信義區路上行走的多數是觀光客,櫥窗裡多是西方名牌與外國模特兒的臉孔。總讓人有種奇怪的感覺。促使我想到:有可能在那裡放置更多台灣人的臉孔與身體影像?」於是黃心健與團隊花2年拍攝不同年齡、性別、族群、身分共400多人,合計2千多張照片,最後精選出部分,透過機械翻牌裝置陳列在捷運台北101站內。完工後,黃心健觀察到許多長者出站時,常會停下來好一陣子欣賞那些作品,這個作品是跟他們有連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