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去年新冠疫情失控初期,《波士頓環球報》發表了一篇社論,論點很聳動:總統的手上沾滿鮮血。做此論斷的理由是,這些傷害和死亡大多是可以防止的,能防而未防,全是因為總統粗忽和基於個人政治利益盤算造成的結果。這篇社論震撼全美,獲得許多陷入水深火熱中的美國民眾共鳴,也準確預測了半年後川普的敗選。社論首先指出,美國一直是科學進步和醫學創新的「燈塔」,擁有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和醫院,現在卻已成為全球新冠大流行的中心;接下來幾個星期內,我們看著死亡人數上升的同時,美國人「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病魔降臨家人和朋友身上,還要擔心自己的命運」。然而,新冠病毒在美國造成的深刻影響本來是可避免的,因為「病毒在這裡的蔓延不是天災或外國入侵造成的,而是由於領導層的巨大失敗」。事實很明顯,在這場疫情中,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在全國部署可靠檢測手段、追縱遏制病毒傳播,並在全美範圍內製造、分配稀缺醫療物資的聯邦政府;需要的是一位能就疫情情況及解決方案發出清晰、一致且科學的訊息,消除公眾恐懼,向各州各城市提供可靠指導的總統;需要的是一位能將國家福祉放在首位,能視其高於近期股市回報和自己連任前景,並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在全球控制疫情的領導人。不幸的是,「與其相反,我們所擁有的卻是一位被全球新冠大流行史詩般擊敗的總統」。社論批評川普政府「在威脅及後果預判上浪費的數月時間導致新冠肺炎患者數量成倍增加,遠超過必要的數字;換句話說,總統手上沾滿了鮮血」。還好,「在這場危機中,許多關鍵決策點已經過去,但還有更多即將到來。」希望能出現一個「奇蹟般的轉折」。這篇社論將美國疫情失控的根本原因分析得太透澈了,對照台灣疫情的防控作為和失控原因,頗有幾分雷同,令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傷害和死亡大多是可以防止的」這句話套用在台灣身上,顯得十分貼切,但絕非事後諸葛。在一些「關鍵決策點」上,國內外許多專家一再提出不同於指揮中心的建議,言者諄諄,卻多不被採信,當局依然故我,堅持既定政策,或是輕忽以對,終於釀成大禍,眼睜睜看著疫情蔓延與失控,卻也因為準備不周或是「校正回歸」恨晚而難於收亡羊補牢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