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台北地檢署針對罷免民進黨立委吳沛憶與吳思瑤的行動,對罷綠委的成員進行搜索與約談,掀起「司法辦藍不辦綠」的質疑聲浪。許多觀察指出,民進黨過去發動罷免,甚至傳出連署造假,但檢調卻鮮少高調介入。反觀這次針對綠營立委的罷免行動,檢方卻動作頻頻,搜索、約談樣樣來,儼然「大砲打小鳥」,公平性與比例原則令人懷疑。以基隆罷免立委林沛祥為例,連署中出現多達116人偽造情節;南投針對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游顥的罷免案也爆出連署造假。然而,這些案件中檢調反應冷淡,並未見到如此規模的搜索或傳喚行動。如今針對藍營發起的罷免案,檢方卻雷厲風行,難免讓人懷疑:司法是否只對藍營「特別有感」?更別說過去從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到2023年總統連署案,皆曾爆出數千份死亡連署,原因多元且疑點重重,也從來未見到檢調展開如此高規格的調查。相比之下,這次針對罷綠團體的行動,鋪天蓋地、氣勢驚人,根本是選擇性執法的經典案例。何以罷綠委的公民團體特別收到檢調愛戴、關心?所有民眾心理都有底。類似雙標情況不勝枚舉。中選會過去已經將「自製連署書」定調為「偽造文書」,同樣情形卻早已在花蓮罷免傅崐萁的團體中發生,而現在早被揭露罷免傅崐萁的團體光是17000份連署書中就有4000份格式不符,極大原因就是自製連署書、違法偷跑,結果檢調到現在都還沒動起來。如此鮮明的辦案差異,不僅重創司法公信,更讓人民看清綠營如何運用司法資源壓制異己。司法本應中立、獨立,但如今卻在一樁又一樁的案例中暴露出明顯偏袒,公信力蕩然無存。罷免綠委案遭高規格辦理、對罷免藍委案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無放水?大家心知肚明。而這些赤裸裸的政治干預,正是對民主法治的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