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新材料循環園區 文章列表
#
新材料循環園區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地方新聞
高雄
加速大林蒲遷村!高市府啟動都市計畫變更程序 召開安置地變更前座談會
大林蒲遷村一直是高雄市政府的市政要務,為積極協助經濟部儘早完成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報編,正式辦理遷村,高市府啟動大林蒲遷村安置地都市計畫變更作業,以落實遷村安置計畫有關「土地方案一坪換一坪」及「住宅區換住宅區、商業區換商業區」之條件,包括於安置地新增1處商業區街廓,及增設必要的出入道路。另為增加居民可建築樓地板面積,預定將住宅區容積率提高至300%。此外,為提升遷村安置地區的生活品質,也將增加托育、日托、社會住宅等社會福利設施。
徐炳文
2025-03-26 19:41
VIP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朱淑娟專欄:等了4年8個月,循環園區環評說明會來了
跟高雄大林蒲遷村綁在一起的「新材料循環園區」,自從2020年4月29日環評審查進二階,4年8個月之後,終於本周五27日,要在大林蒲舉行二階環評說明會。高雄市長陳其邁日前說,環評一年內可完成,2026年啟動遷村。
朱淑娟
2024-12-24 05:5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調查
新新聞
就怕社宅天花板破防 內政部不輕言兌現陳其邁大林蒲支票幕後
為加速「大林蒲遷村計畫」,高雄市府最近宣布30萬元「加速搬遷獎勵金」,與2000戶「專案社會住宅」雙獎勵措施。然而,高市府規劃二處安置社宅租期延長3年的規劃,卻觸碰到《內政部興辦社會住宅出租辦法》12年的「天花板」。據了解,由於最早落成的社宅-林口世大運社宅,最近才面臨承租戶租約到期,「二寶家庭」要求續約遭拒事件,大林蒲安置社宅迄今還未完工,高市府卻開出了租期「12+3」的支票,讓內政部十分為難。
林上祚
2024-11-05 08:40
VIP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朱淑娟專欄:條件愈加愈好,但..大林蒲何時要遷村?
6月22日高雄市長陳其邁主持「大林蒲遷村第五次說明會」,距離上一次已經過一年四個月。跟過去幾次一樣,遷村條件愈加愈好,好到大林蒲居民對故鄉毫不眷戀,頻頻催促快點遷村。尷尬的是,經濟部不急著用大林蒲這塊地,陳其邁也不敢承諾任內可以遷成。自從2016年行政院長林全、高雄市長陳菊跟居民道歉汙染太久要遷村,快八年了,居民都在問:「到底什麼時候要遷村?」
朱淑娟
2024-07-02 05:5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朱淑娟專欄:大林蒲遷村「又」核定了?這次真的要遷了嗎?
高雄市政府12月6日發布新聞稿表示,行政院長陳建仁已核定「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經費800億元」,即日起啟動安置計畫。不過自從前行政院長林全在2016年宣布遷村、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2019年10月8日第一次核定「新材料循環園區計畫(含大林蒲遷村)後,大林蒲遷村已談了七年,承諾過的時程早已跳票。如今選前又傳出行政院再度核定,這次是真的嗎?到底還要等多久?
朱淑娟
2023-12-12 05:50
新聞
地方新聞
高雄
擘劃12橫12縱完善路網 陳其邁:提升高雄產業發展 打造便捷道路環境
高雄市政府今(2)日召開第626次市政會議,會中由交通局進行高雄市道路路網規劃報告,擘劃12橫12縱主要道路配合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效益,帶動人潮,市長陳其邁指示路網規劃須針對環境變化隨時反應、快速調整,積極向中央爭取資源,打造便捷、暢通的道路環境。
徐炳文
2023-05-03 06:14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名家專欄
朱淑娟專欄:蔡英文8年任期將盡,大林蒲遷村只聞樓梯響
7年前蔡英文總統提出一項競選政見,要在高雄大林蒲蓋「新材料循環園區」,並規劃大林蒲遷村。於是在2016年她上任半年後,行政院長林全、高雄市長陳菊造訪大林蒲,為政府多年來造成的汙染鞠躬道歉,並啟動大林蒲遷村。
朱淑娟
2023-02-14 15:1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新新聞
專欄
朱淑娟專欄:大林蒲遷村,陳其邁應誠實告知居民權益
大林蒲遷村案,上周六(7/30)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長王美花舉行第三次說明會,提出所謂四項利多,但其實暗藏玄機,並沒有誠實告知居民權益,反而可能誤導居民受害而不自知。另外,這個在2016年由前高雄市長陳菊、行政院長林全提出的遷村案,距離2019年要遷村的承諾又過了3年,至今還在開說明會階段,沒有確切時程,讓居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朱淑娟
2022-08-02 13:5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紀雲曜觀點:大林蒲遷村與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之關係釐清
政府因無法解決大林蒲四周工業區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公共安全問題,致使大林蒲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因空污而遷村的案例,四百年聚落即將消失,著實令人惋惜。
紀雲曜
2021-03-22 06:3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朱淑娟專欄:大林蒲遷村計畫出爐,確切時程還得等
全國第一個空汙遷村案--大林蒲,在前行政院長林全向居民道歉、並提議遷村四年後,高雄市政府終於在今年2月提出「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書」,並在上周六3月13日舉行第一場說明會。不過這份遷村計畫是附隨在「新材料循環園區計畫」中,跟園區有連動關係,明確的遷村時程還要等一陣子才會知道。
朱淑娟
2021-03-16 06:30
地方新聞
高雄
議會市政質詢 楊明州:專注市政不停止腳步
高雄市議會開議,有議員質詢「基本的維護是延續性的,歷任市長都在做的」議題,高雄市代理市長楊明州6答詢表示,目前專注市政工作,不論是哪一任市長都是一棒接一棒,只要是攸關市民權益及安全的日常維護工作,代理期間都會特別關注、全力做好,腳步不會停歇。
徐炳文
2020-07-07 09:18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朱淑娟專欄:新材料循環園區值得環保署長期待嗎?
經濟部規劃在高雄小港大林蒲遷村後空出的土地、連同填海造地共301公頃興建「新材料循環園區」。看到「循環」兩字,已深受事業廢棄物困擾的環保署長張子敬,在上周環評大會中也難掩興奮地說「我對這個園區也很期待」。
朱淑娟
2020-05-05 06:40
地方新聞
高雄
綠委質疑大林蒲遷村未簽委託協議書 都發局駁斥中央不厚道
民進黨立委賴瑞隆日前質詢經濟部長沈榮津,有關10月8日行政院已核定大林蒲遷村案後的執行進度,對於108年度只剩1個半月時間,高雄市政府遲遲未簽訂108年與經濟部委託協議書,恐影響遷村進度乙節,高雄市都發局長林裕益嚴正駁斥,說詞顛倒是非,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徐炳文
2019-11-19 21:29
新聞
政治
財經
調查
德國現場》年營收600億歐元的化工集團 、生產重鎮,9成「廢棄物」竟都可再利用!
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不會出現在觀光客的旅遊路線中,但小小一座城鎮,卻是全球化工產品的重要樞紐。
尹俞歡
2019-11-06 08:20
地方新聞
高雄
高市經發局長應邀赴日演說 力促跨國合作
為持續深耕高雄與日本合作交流,高市府經發局伏和中局長受台日交流協會東京總部邀請赴橫濱商工會議所參加「台日交流研討會」,並以「高雄投資的機會與亮點」為主題進行演講,計有超過百位日商與會,涵蓋科技、金屬、機電、化學及服務業等中小型企業,與會來賓對高雄投資環境充滿興趣,並紛紛詢問數位科技、青創新創、新材料循環園區等新興產業的後續規劃方向,現場互動熱絡。
徐炳文
2019-07-04 18:35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朱淑娟專欄:大林蒲遷村怎麼遷?行政院從來沒有說清楚
關於大林蒲遷村案,在高雄市長韓國瑜跟行政院互告對方卡案後,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上周宣布最快本周將核定。這已經不是行政院第一次說要核定計畫,居民只能希望這次是真的。不過官方至今避談「徵收」,只巧妙地說「一坪換一坪、協議價購」,大林蒲究竟是遷村、還是滅村,等著居民的是不可測的未來。
朱淑娟
2019-06-04 07:0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朱淑娟專欄:陳菊揮揮衣袖走人,大林蒲還遷村嗎?
前高雄市長陳菊上月轉任總統府秘書長後,她在任內信誓旦旦要完成的大林蒲遷村案,也從風風火火推動聲中沉寂下來,村子裏原本彌漫一股道別的氣息,現在大家又開始質疑遷村到底是真是假。昨天居民到高雄市議會陳情,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能否兌現對大林蒲村民的遷村承諾,現在看來誰也不敢說。
朱淑娟
2018-05-08 07:1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朱淑娟專欄:大林蒲遷村,陳菊還記得說好的一坪換一坪嗎?
高雄市長陳菊說:「大林蒲被800根煙囪包圍,已經不適合人居」,要用最好的條件「一坪換一坪」幫居民遷村。而原來這只是一場騙局,農地等非住商建地是要採取「徵收」、不是一坪換一坪。大林蒲居民被污染了40多年,現在政府要用這塊地,卻讓居民面臨徵收的困境,非但不厚道、陳菊也誠信盡失。
朱淑娟
2017-12-26 06:50
評論
財經
梁國源觀點:AMP、工業4.0概念為何夯遍全球?
在iPhone問世並在全球掀起一股智慧型手機熱潮之前,沒有人預料到手機尺寸竟會愈做愈大,扭轉往昔消費者認為手機就該輕薄短小的定律,更沒想過長年稱霸消費性電子領域的個人電腦市場,竟會被硬體規格相對普通的手持行動裝置所蠶食鯨吞。此一轉變,凸顯了先進製造業(詳見名詞解釋)崛起,將徹底顛覆你我既定的偏好與僵固性的認知,並為人類日常生活帶來綿長深遠的影響。
梁國源
2016-12-11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