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從武裝抗日到文化協會的文化抗日,這些都是屬於精英階層的奮鬥,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臺灣人與日本人最大的不同自然是在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兩方面。日本人信日本人的神,日本的寺廟臺灣人不會去拜,同樣的,臺灣人信臺灣人的佛,日本人也不會來上香。日本寺廟和臺灣寺廟涇渭分明,等到日本戰敗後,臺灣人的廟很早被拆掉了,但日本人的廟立刻充公成為軍政機關的辦事處。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臺灣人不拜日本的寺廟,所以日本寺廟在日本人走了之後,就喪失了社會基礎。其實倒過來也一樣,1895年日本軍隊占領了臺北府城後,立刻把文武廟改為日軍的醫院,同時也陸續拆掉了城隍廟和天后宮,對臺灣人的信仰毫不尊重。除了宗教以外,一般百姓反抗日本統治最明顯的就是透過服飾來確定民族認同。日本殖民統治初期,臺灣人基本上都穿著清朝的衣服,進入中期以後,仍然穿著漢服。女子穿旗袍,男子穿西裝。由於生活在日本統治之下,難免要隨俗,尤其上流社會要跟殖民政府打交道,難免在某些場合要穿和服。到了日本統治晚期,臺灣人的兒童更經常穿著和服,當時日本推動同化政策,下一代穿和服的更多了。儘管如此,不少臺灣人家庭仍然堅持不穿和服,最明顯的就是富裕家庭的婚禮,拍全家福照片,所有家族成員全部亮相。在我收藏的照片裡面,有幾幅臺灣人婚禮全家人照,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有幾張照片明顯地拒絕穿和服,寧願穿西服和漢服。本集我介紹三章作為說明,算是日據時代臺灣人民族認同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