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