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不一樣,但無人能避免今天比昨天更老、總會步入老年生活的事實。「在家安養」、「在地安老」的概念於1960年代起源於北歐,接著影響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日本等國家,也成為各國長期照護的政策目標之一。而在地(家)老化(aginginplace/family)基本上與「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概念有歷史發展上的關聯性,主要認為老人、身障者應有安全的居住環境,能獨立自主的生活及參與社會活動,而不用遷移至照護機構來換取所需要的服務。台灣在2007年起發展「長照十年計劃(長照1.0)」所預設的重要目標就是看到在家老化、在地安養的國際趨勢,而將工作重點放在普及照護服務、支持家庭照顧能力等方向,預防受照護者接受不當或過度的機構式照護,也避免機構式照護讓人與社區環境產生驅離。機構化服務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一對多服務(一個專業照護對應多個住民)」,正因為一人要照顧多人,因此翻身、拍背、沐浴、餵食等照護內容,正面論述叫做極具效率,負面論述就是求快、求有就好!許多機構,在有限的照護人力下,往往無暇顧及住民的生活品質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