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日抗戰的歷史紀錄裡,血幅最早是出現於中緬印戰場(CBI-China-Burma-IndiaTheater)。其實在美國的歷史上,類似血幅的設計最早是出現在獨立戰爭初期,當時華盛頓將軍(GeorgeWashington,1732~1799,美國國父與第一任總統)特別命人設計製作了一個求救符號給不會說英語的法國盟友,讓他們能一路平安地回到費城(Philadelphia)。另外根據考證,最早在中國戰場使用血幅的不是美國的飛虎隊,而是在民國26年(1937年)8月至民國30年(1941年)4月時的蘇聯援華志願軍。大陸作家舒德騎所寫的《蘇聯飛虎隊:蘇聯空軍志願隊援華抗日紀實(重慶出版社/2016.06)》一書中指出,1937年底,駐武漢的蘇聯空軍志願軍一架I-15戰鬥機奉前線指揮部之命於安徽鳳陽、蚌埠等地進行低空偵察任務,但遭到日本高射砲擊中,之後迫降於安徽霍邱,飛行員脫困之後卻被當地無知的愛國農民當成日本人而圍毆,兩名蘇聯飛行員──科里可夫與霍斯金差點被打死。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憾事,空軍前敵指揮部(第一任總指揮為周至柔將軍)特別製作了「血幅」來當成敵我識別之用。除了「血幅」之外,前敵指揮部也特別加製了一張絲帕給蘇聯志願軍隨身攜帶,帕面上除了有與「血幅」一模一樣的字樣與圖案外,還有詳細的中文說明和政府關防來增加識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