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砲轟金門,除了大陳一無所獲:《槍桿、筆桿和權術》選摘(3)

金門砲戰是毛澤東一次失誤,既未能阻止台美協防,也與蘇聯交惡。(取自金門資訊網)

在世界戰爭史中,很少有像金門砲戰這樣的事例。毛一次又一次地用幾十萬發砲彈,砲轟蕞爾小島,長達數月之久,但是卻沒有進占的計畫。事後看來,他基本上是用軍事行動,製造國際爭執,以求發生有利於他的外交效應。但是他這一次應用矛盾論於國際政治的行動,卻讓他嚐到事與願違的果實。

正如蔣介石所料,毛之所以發動一九五四年的金門砲戰,是要阻止美國與國府簽訂安全條約。他覺得這條約會把國共衝突的性質,從中國內戰改變為國際爭端。這樣的話,中共進攻臺灣將會遭遇極大困難;而且「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的體制也將會出現。所以,一九五四年七月七日,也就是金門砲戰開始前兩個月,毛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中宣稱:「現在美國同我們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臺灣問題,這個問題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我們要破壞美國跟臺灣訂條約的可能。」

另外,毛也想用砲戰去了解美國在沒有條約的情形下,對防衛臺灣以及沿海島嶼是什麼樣的態度。他一直都聲明,要收回沿海島嶼與臺灣,但從未清楚明白的說,砲轟金門是進攻金門的前奏。事實上,他私下曾說,無意收回金門馬袓。最後,他發動砲戰還有一個原因。他不願遭受來自大陳島地區的國軍游擊隊的騷擾。所以當他發現共軍一旦在該地區具有優勢兵力,可以致勝時,就立刻攻占了地區中的一江山,逼迫國軍自大陳主島撤退。

蔣介石視察金門。(金門資訊網)
蔣介石視察金門。(金門資訊網)

至於毛為何發動第二次金門砲戰,蔣認為毛仍在試探國府以及美國協防金門的決心。中國大陸的研究者,提出幾點別的原因:毛企圖配合當時在中東地區(黎巴嫩、約旦、伊拉克)反西方的動亂,滙成一種反美的國際運動;因而否定赫魯雪夫的和平共存政策;以及中共要自行解決臺灣間題,而不再需要蘇聯的協助。

這最後一點,牽涉到中蘇關係的重大的演變,需要說明其中的原由。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毛到莫斯科,參加蘇聯建國四十周年的盛大慶典,在會中興高彩烈地發表演說,極力讚揚社會主義陣營在蘇聯領導之下的優異成就。他用著他習慣性的生動言詞形容道:「我認為目前﹝國際﹞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他解釋道,一九五七年是個歷史轉折點,因為社會主義陣營(東方陣營)壓倒了西方陣營。在天上,蘇聯先於美國發射了兩個人造衛星(Sputnik),因而大放光明;在地上,有六十幾國的共產黨齊集莫斯科,慶祝蘇聯歷史性功績,這是空前的盛事。 (相關報導: 《毛澤東》選摘(4):雙手沾血的社會改造者 更多文章

然而,就在他這樣盛詞讚揚蘇聯之後的八個月,毛對蘇聯的態度急驟改變,讓中蘇關係也到達一個轉折點。他在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與蘇聯大使尤金(Pavel Yudin),作了一番很長的談話。他大肆譴責蘇聯幾位領袖人物,說他們對華極不友善。他表情之嚴厲,用詞之苛刻,使尤金震驚莫已。他把心中多年積壓的怨氣爆發出來:

你們一直不相信中國人,史達林很不相信。中國人被看作是第二個鐵托,是個落後的民族。你們說歐洲人看不起俄國人。我看俄國人有的看不起中國人。史達林在最緊要的關頭,不讓我們革命,反對我們革命。在這一點上,他犯了很大的錯誤……另外,我們對米高揚不滿意。他擺老資格,把我們看作兒子。他擺架子,可神氣了。一九四九年他第一次來西柏坡的時候,架子就很大。後來又來了幾次,都是這樣。每次來都勸我去莫斯科。我說去幹什麼?他說,總會有事情做的。後來,還是赫魯雪夫同志出了題目,去開會,搞個檔,去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當時我說過,什麼兄弟黨。只不過是口頭上說說。實際上,是父子黨!是貓鼠黨。這一點,我在小範圍內同赫魯雪夫等同志談過,他們承認……當時在場的有布林加甯、米高揚、庫西寧、蘇斯洛夫等人。還有你(指尤金)嗎? 中國方面,有我和鄧小平。